王彩娟
摘要: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聯系著國家的強大與興衰,我們國家也多次強調要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學科卻一直不被引起重視。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科學實驗;課外實踐拓展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專業科學教師較少,很多教師都是兼職教師,課堂教學照本宣科,無法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沒有充足的教學設備,學生的各項能力得不到鍛煉,漸漸失去了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做一番闡述: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當今時代我國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也逐漸滲透到了教學領域當中,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使課堂教學的空間更加廣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更是能夠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得到了刺激,增加了學生學習科學過程中的真實感。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應當改變傳動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在小學課堂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來一場奇妙無窮的科學之旅。
例如,在學習《地震》這一節時,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地震這種自然現象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地震帶來的災害,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我在導入環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有關地震的視頻資料,以及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圖片資料,直觀地面對地震災害后的學生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聽課注意力變得高度集中,然后我對學生發出了問題:“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有沒有前兆,我們有沒有辦法預測地震的發生時間?”在學生的思考狀態下我繼續說道:“大家想一想,我們用手折段一根木棍時都會引起我們手的震動,幾千米厚的巖石層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快速的斷裂引起的震動,釋放出的能量該是怎樣的?大家還知道其余引發地震的原因嗎?”在學生們進行了關于“地震”的交流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進行了地震逃生演練,學生們認識到地震既然存在于地球上,那么就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地震除了帶來災難之外,肯定也有好處。我說:“是的,地震能緩解地球本身的壓力,釋放一定的能力,地震還造就了無數的奇山異水。”并設計了一張地球在地震之后露出了美麗的微笑的圖片。這樣,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有關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帶來的災害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地震帶來的災害和好處,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救能力。
二、設計有趣科學實驗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科在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可見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有趣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做到言之有物,使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科學經驗,探索科學真理,掌握科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小草的誕生》這一節時,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一杯浸水已萌發的黃豆種子和一杯沒有浸水的黃豆種子。首先,我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的黃豆和黃豆小苗,讓學生聯想這些小苗是怎樣生長出來的,并出示豆芽的圖片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想想常吃的豆芽菜是怎樣的,然后我出示了黃豆種子和黃豆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討論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會變成一棵植物,學生看著這些種子的圖片,然后又看看植物的圖片,覺得大吃一驚“原來植物是由這么小的種子變來的。”于是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如火如荼時,我讓學生出示了課前準備好的黃豆種子,問學生:“你們發現了什么?請大家通過討論研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學生探究后歸納:同樣的黃豆,為什么浸水的發芽,而不浸水的不發芽,可見種子的萌發離不開水。最后我布置了作業,讓學生繼續觀察黃豆種子,探究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么條件。這樣,我通過設計有趣的科學實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問題,通過實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科學的快樂。
三、加強課外實踐拓展
新課程改革中指出:“課外實踐拓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充分激發,而且對課堂教學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課外實踐拓展,能使學生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還要讓學生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延伸,加強課外實踐拓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科學,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例如,在學習《保護我們的家園》這一節時,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辨認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中國環境保護標志,但是行勝于言,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教會學生為環境保護做出努力。首先,我對學生說道:“中國環境保護徽是中國環境保護的標志,象征地球只有一個,人們要共同保護這個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環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標志圖案的中心畫面由地球和人組成,人的頭、腳和雙臂突破了地球輪廓,寓意聯合國環境署的使命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及空間環境,周圍環繞著兩根交叉的橄欖枝,象征著和平、友好、協調的聯合國憲章宗旨。”在介紹了中國環境保護徽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之后,為使學生對《保護我們的家園》印象深刻,我帶領學生清理了學校的主要路段、對學校的垃圾進行了分類處理,并在放學之后尋找路上的環境污染警示信號,做好記錄。這樣,我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強了學生的課外實踐拓展,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更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堅持教育為本,謹記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打造良好的小學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段秀春.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8,9(15):138-139.
[2]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