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勛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繼續深入推進,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本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為了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在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得到了廣大化學教師的普遍重視,同時也是擺在當前化學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深入研究初高中化學教材,保證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順利銜接,提升和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高中化學 ?銜接教學
2014年開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標和育人要求。根據化學課程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貢獻,結合化學課程的特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可概括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其中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既是化學學科觀念,又是化學特征的思維視角和方式,“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特征的思維方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是化學學科的實踐能力,“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是化學學科的價值追求和化學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發展的貢獻。
然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化學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化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經歷化學問題解決過程。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課程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及階段性的特點,課程教學的原則一般是由淺入深。初中與高中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及教學的特點不同的,因此,對初高中的教學加以銜接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本文主要提出4個維度的核心素養理念下初高中化學銜接的策略,進而促進學生能夠有效發展、綜合性發展。
一、通過學科思維視角的銜接,體驗“宏觀辨識及微觀探析”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即有對宏觀的物質加以辨識,又有對物質的微觀構成加以探索。初中化學涉及更多的只是宏觀的物質認識,對微觀結構往往不太關注,所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宏觀與微觀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層面,學生不能將二者很好的進行聯系,因此在解決問題時,難免會出現較多的困難。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我們知道性質和變化是在宏觀層次對物質進行研究,而組成和結構是對物質進行微觀研究。只有將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相結合才能全面的了解物質,將微觀世界和宏觀表象建立鏈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化學觀念,使學生有意將微觀和宏觀建立聯系。但由于初中化學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較少,學生自身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初高中銜接教學的過程中,尋找搭建提升學生能力的橋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思維視覺,讓學生對微觀結構與宏觀物質加以聯系,將二者加以整合,從宏觀到微觀形成一個整體學習模式。例如,在學習混合物與純凈物時,宏觀分析為二者的物質組成不同,微觀分析為二者的分子及原子的構成不同,在搭建橋梁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物質,為同學們演示物質混合及分離的過程,讓學生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對二者加以區別。
二、通過學科觀念的銜接,形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化學是一門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的學科,它帶給人的意義在于其基本觀念的形成對今后一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具體的知識要服務于觀念的構建。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以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經驗為基礎,通過創設情境將結論和事實的講授轉變為學生通過實踐來進行切身體會的過程, 有利于促進其對化學基本觀念的建構。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變化觀念以及平衡觀念略有體現,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體現了變化觀、固體的溶解與結晶體現了化學的平衡觀。在高中化學中,以可逆反應為研究對象的化學平衡問題、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學反應與能量等均涉及到變化觀和平衡觀的問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更加普遍。
三、通過學科思維方式的銜接,建構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形成化學思維方式,能夠利用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探究問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提出假設;對所收集信息數據進行篩選、歸類等,運用已有知識得出符合證據的結論;建立相應模型,對模型進行驗證,回顧、反思、檢驗其科學性,驗證規律,應用建立模型去解決相應問題。例如,在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時,教師先給學生介紹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相關性質、應用以及一系列的反應,指導學生建立金屬及其化合物的認知模型。從物理性質的角度來講,筆者向學生提問,金屬材料通常具有哪些性質?學生回答導電性、導熱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筆者又問學生:“這些金屬材料分別有什么應用呢?和它們物理性質有什么關系呢?"學生發現,因為鉛有毒性,而鐵沒有,并且鐵的產量很大,因此刀具等日常用具通常是鐵制的。燈泡經常用鎢絲而不用鎳絲的原因是鎢絲比鎳絲的熔點高等,這些都是與物理性質有關的用途。可以看出,在金屬及其化合物的認知模型中,應用體現性質,而性質決定著應用。
四、通過實驗教學的銜接,培養 “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進行實驗探究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加速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構建,能夠對化學中的物質及變化規律加以認識。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學生要具有敢于質疑、敢于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初高中的化學教學中,都有一定的探究實驗和科學觀察及創新方面的內容。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情況是以講解為主,這種情況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較差,對于高中的實驗要求難以進行適應。因此,需優化初中教學中的實驗探究及創新試驗,進而做好與高中知識與理念的銜接。教師可采用多種途徑對實驗設置加以優化:一是豐富實驗形式,如設置家庭實驗探究等,增加學生參與實驗的時間,進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二是提升實驗探究質量,教師應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試驗,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探究比較金屬活潑性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根據金屬同一時間的腐蝕程度進行判斷,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探究報告進行檢查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探索,進而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相互討論,提升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五、結束語
在教學中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時代發展對教育事業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是學科教學內容,初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的銜接對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最初形成和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為以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要素,要全面審視化學學科的教學,突出學科的育人價值,使化學基礎知識不斷積累內化形成自身素養,使學生在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要逐漸形成和發展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劉玉榮,茍玉華.新課程下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問題研究[ J] .內江科技,2007(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