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玲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升學生對于閱讀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立足課本教材,激發學生的文學熱情,增強其文學素養,構建閱讀寫作的活動增進文化閱讀的融合。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為載體,并結合筆者自身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究的這一問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信息化;課外讀物;實踐活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傳統的閱讀方式形式比較單一,文章按照自己原本順序進行閱讀,不易形成一個體系化、邏輯化的模式,閱讀課堂應該呈體系,提升閱讀文章篇目,擴寬了學生的的視野,將文章以及與文章相關聯的內容一并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文章數量。
一、信息化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信息化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具有互動性,傳統閱讀課堂往往是教師一人主講的模式,教師在上面講解,學生自己聽,也不愛提問,思路跟不上教師的思路,而信息化的課堂就可以依據多媒體的特點,聲色結合,實時互動,讓學生與教師可以更好地聯結起來。例如,在進行圖形 的講解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 的思路利用多媒體的科技化將圖形在課間上展示盒出來,教師還可以展示他的整個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有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學生還可以進行相互討論,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更自由,學生也可以參與進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在講授《火燒云》這篇課文時,筆者就設計了信息化的閱讀語文課堂。筆者首先運用了投影以幻燈片的方式為學生展現火燒云的照片,美麗的火燒云的圖片顏色絢麗,學生們感到驚訝與贊嘆,教師這個時候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自然的神奇,聲音和圖片的展示就讓學生可以更主動的去閱讀,形式的直觀生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與聯想力,幫助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贊美自然景象的心境。信息化的閱讀指導學生提煉文章行文思路,總結美詞佳句。
二、課外讀物推薦,擴大學生閱讀的范圍
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合理延伸,教師應該認真構建課外閱讀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閱讀需要學生掌握詳略得當的方法,對于閱讀的文本,既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素材,教師也可以安排一些對學生學習有幫助意義的書籍,然后通過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不同的解讀,閱讀方式包括精讀、范讀、通讀、默讀、熟讀等多種方式,教師應該把這些閱讀方式滲透到閱讀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去,增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勾畫關鍵詞法、選擇重點句閱讀法、以及增加批注法都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的。總之,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是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關鍵。
例如,我在講解《司馬光》這一課時,筆者就開展了素材積累的課程,筆者開展“我愛讀經典”的讀書會活動,選取了一些其他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如《水滸傳》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西游記》、里“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紅樓夢》里“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故事,利用這些名著故事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展開了素材的積累性閱讀,多樣的閱讀教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變得愿意讀,樂于讀。
三、實踐活動開展,提升學生閱讀的深度
“全民閱讀”是我們現在的大好趨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與熱情,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還應該在課上和課下都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空間,教師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閱讀活動,語文教師可以開設專門的“讀書角”、“精讀書房”、“讀書分享會”等活動,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優質的電影,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且鼓勵學生寫讀后感,教師可以在班級打造成“讀書沙龍”,定期舉辦學生的的讀書交流會,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可以增進自己的理解,這樣就可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與綜合能力。
例如,在講解《開國大典》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實踐活動的閱讀。我首先指導學生觀看建國六十周年的閱兵儀式,隨后播放了音樂《歌詞祖國》,隨后展開對課文的講解,視頻中展現了及其恢弘的場面,為了讓學生深切那一偉大的特殊深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毛主席開國大典詞的朗讀,學生聲情并茂的來朗讀這篇課文更能激發情感,把知、情、行、意統一于一體,體驗當時的心情,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誦讀毛澤東寫的詩句。如《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以及《卜算子·詠梅》,學生可以進行小組朗讀,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實踐活動開展提升了學生閱讀的深度,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開設信息化的閱讀課堂,課外讀物推薦的課堂,實踐活動開展的閱讀課堂,活躍班級的閱讀氛圍,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馬群仁.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2]周守蓮.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反思[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