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亮
摘要:人工智能無疑已是當今最熱門話題之一。為了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北京市教委日前下發了《北京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在計劃中,提出了六項具體任務:推動基礎教育階段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加強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完善高校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優化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示范;加強人工智能與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
關鍵詞:互聯網;人工智能;核心素養;
可以說,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教育的方方面面。人們已經進入了5G的信息傳輸的高速公路,5G網絡的理論下行速度為10Gb/s,相當于下載速度1.25GB/s,這比現行的4G技術快了100倍。信息的高速傳遞首先可以實現萬物互聯,這種互聯的狀態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簡單的人工智能,可以輕松的取代高速公路上的收費人員,銀行里的工作人員,餐廳的服務人員。如果人工智能具備了自身學習的能力,需要高級思維能力的翻譯家、作家、醫生、律師在理論上都可以被取代,AlphaGoMaster3:0完勝柯潔,就是最好的證明。人類現在恐慌的是,要不要持續的開發AlphaGo深度學習的能力,答案是開發AlphaGo的DeepMind團隊宣布了AlphaGo “退役”的決定,因為擊敗人類頂尖棋手已經不再是它的目標。信息的高速傳遞的人工智能的開發必然會推動文明的進步,作為文明繼承者和傳播者的教師,從職能上來看,肯定會受到極大的沖擊,然而事實是真的如此嗎?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觀點。在談自己觀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兩條信息。
第一個信息是:扎克伯格夫婦在給女兒的信中就預言了未來教育的四大趨勢,一是學生將根據自身的興趣、需要和目標來尋找教師,學習將是個性化、定制化的;二是基于互聯網的學習將突破時空限制,同樣也不會受到同齡人學習進度的束縛;三是學習將不再是記憶前人的經驗、知識,而是掌握可實踐的技能,甚至探索前所未有的領域;四是教師將不再是一種全職職業,它將不受年齡、職稱、學歷的限制,只要某個人在某個領域很牛就可以在這個領域靈活地教學生。
第二個信息是:BBC 基于牛津大學卡爾·佛雷和米歇爾· 奧斯本( Frey & Osborne,2016) 的數據系統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率”,結果顯示,電話推銷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等,這些職業被替代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淘汰率比較低的是,藝術家為3. 8%,科學家為6. 2%,律師、法官為3. 5%,牙醫、理療師為2. 1%,建筑師為1. 8%等,這些職業被取代率很低,尤其是教師職業的被取代率只有0. 4%。
有了扎克伯格的預測和這樣的科學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認識到,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教師這個職業會面臨巨大的沖擊,但遠遠沒有到被替代的地步。同時,這兩則信息也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做出轉變,我們需要轉變的地方在那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工具性”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要主動讓出機械、重復的知識傳授的任務。在現階段傳統學校教育中,教師代表文明社會的傳播者,傳授給學生的更多的是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傳遞具有機械性和盲目性的特點,學校管理者要求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面向群體學生進行,即有固定的課程計劃,課程實施過程以及課程目標。這樣做最大的弊端在于耗費了師生大量精力,卻無法顧及個體間的差異性。而且,對于機械性的知識傳播,人工智能有著很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將知識的載體,也就是將教材和書本變為一個個具有儲存和聯通功能的媒介,這種媒介傳播知識的效率會更高,而且可以滿足學生對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學習的空間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其次,人工智能可以突破人的生物性,在知識傳播中更加準確,不知疲倦。批改作業、答疑更加有效,及時。余勝權教授在《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一文中,對人工智能教師在未來可能承擔的十二個角色已經做了全面的闡述。
進一步我們可以認識到,人工智能在現代教育中具有鮮明的“代具性”,其含義是,由于智能機器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是高效的教育工具,但我們的教師在運用人工智能工具時,應該讓人工智能呈現出透明性,教師要感覺不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存在,就像是使用自身的生理器官一樣得心應手,智能機器與教師之間已經合為一體,或者將其稱為教師有機體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實現人工智能教學工具的最大效益化。
二、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要及時補位
然而,人工智能究竟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作為人的教師和人工智能教師之間有幾大差異,首先,在現階段,人工智能教師不能發現問題,沒有批判性思維,也沒有創新精神,而這些思維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人的教師是可以在這些思維能力提升方面提供給學生指導。其次,人工智能在現階段不具備社會屬性,在機器的世界中,沒有人際關系這個概念,但人類的學習和受教育,最重要的的一種方式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人工智能與人的交流大都是提前準備虛擬答案,沒有主動的人際交往能力。三,人工智能不具備人類的心理屬性。這主要表現在人工智能沒有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還有審美的情趣。
我們的教育急需改變,大家都認為,在現階段,學校教育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生產線上的產品,千篇一律,沒有創造力。而應該遵循學生的個性,首先承認學生是一個人,看學生現在有什么特質,然后教師幫忙發掘。顯而易見,后一種教育思維更加符合教育的原理和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人工智能和教師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海量的教育素材和多種媒介的傳播形式,而作為人的教師,更應看重自身作為人的獨特價值,提高學生的社會價值、心理 價值和利用全球化資源的能力,承擔起培養學生創造未來的精神,而不是進入未來的社會責任。
我們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提升學生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達到比教師更好的效果,更高的效率,而培育人的品格,必須用教師的品格去喚醒學生的品格。
最后,我對本文的觀點做一個梳理和總結,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核心價值,不是專業知識、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發展,而是教師的人文底蘊、責任擔當、國家認同、跨文化交流。未來已來的教育,要從知識技能的訓練,轉向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最終實現以德樹人的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在新時代,人工智能教師和人類教師的關系是互補的,而不是取代的。
參考文獻:
[1]孟繁偉. 對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的思考[J]. 遼寧教育, 2018(10).
[2]潘葉蘭. 人工智能時代,爭做不可替代的教師[J]. 湖南教育:d版, 2017(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