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媛媛
摘要:教育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重點。歷史教師應該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利用歷史史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诖?,本文將以初中歷史為例,探析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希望助力歷史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開始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在當下的歷史教學中存在著多種多樣問題,從而限制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使學生不能得到全面發展。而歷史史料中具備多種多樣的厚重歷史,能夠喚醒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將史料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對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進行探析。
一、穿插史料,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積極的情感態度能夠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利用穿插史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增強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筆者會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穿插一些歷史圖片和視頻資料,使學生能夠置身情境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如,筆者在教授《鴉片戰爭》這一節課時,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歷史圖片,這些圖片都是在當時的時代拍攝下來的,圖片中有正在抽鴉片的中國人民,他們瘦骨嶙峋、神情麻木,給學生帶來了極大地震撼,都深入筆者所創設的情境中,感受鴉片走私帶給中國人民的危害。筆者在教授的過程中還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些著名的影視劇片段,這些影視劇都是根據鴉片戰爭而改編的,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筆者會讓他們對史料進行充分挖掘,使他們結合課本內容對史料進行思考,了解到虎門銷煙這個事件,學習到林則徐那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穿插一些史料,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情感態度。
二、比較閱讀,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歷史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歷史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歷史資料的教學,還應該讓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探索,使學生進行史料的對比,并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筆者在教授歷史的過程中,會向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對這些歷史資料進行辯證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有詳細、全面地了解。如,在教授《洋務運動》這一課內容時,筆者會分別為學生提供《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冊?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第二冊?這兩部書中的有關本課內容的相關段落,然后讓學生仔細地閱讀這些段落,并得出相關結論。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段落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不一樣,有些段落對洋務運動給與了肯定,有些段落對洋務運動給予了否定。見此情況,筆者便讓學生辯證的分析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洋務運動,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探析出了洋務運動的意義和弊端,從而對洋務運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使筆者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在對比中培養出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穿插鄉土史料,增強學生認同感
因為很多歷史所涉及的知識是已經發生過的,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不相關,所以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產生共鳴感。因此,歷史教師應該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在教學活動中適當的穿插一些鄉土史料,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使學生弘揚傳統文化。
如,筆者在教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一課時,首先會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香港、澳門被侵占的史料資料,然后再讓學生了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大地懷抱的艱辛歷史,最后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多張關于香港澳門回歸的照片,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這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除此之外,筆者還會向學生播放《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和展示香港、澳門的國徽,讓學生了解到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筆者認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形象且深入地了解關于香港、澳門回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傊?,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多穿插一些鄉土史料,讓學生通過鄉土史料地了解增強其自身的民族認同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提升其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
綜上,歷史史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利用歷史史料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有積極的情感態度、良好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娜.以史為鑒 傳承經典——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4).
[2]陳超. 引入史料 發展歷史核心素養[J].名師在線,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