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富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實施變式練習訓練,不僅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還可以使學生在靈活思考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形成數學解題技巧,進而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基于變式練習的優勢,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對其類型進行了分類,并以此為基礎,靈活地對其進行有效的運用。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數學變式練習應用進行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變式練習;分類;應用對策
所謂的變式訓練是指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展現其不同的方面,以此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扎實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模式。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應用數學變式練習呢?我認為,需要以變式訓練的分類為慈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方式加以運用。
一、小學數學變式練習的三種類型
就小學數學變式練習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變換條件順序
變換條件順序也就是說,教師以某一問題為基礎,對其條件的的先后順序進行調換,以此引導學生進行練習,使其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條件變化了,以此在變化的條件引導下,探索解決問題的答案。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盡管條件變化了,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變的。在這樣的練習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觀察條件、分析條件,還可以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2.變換思維方法
什么是思維方法呢?我們要如何在對學生的思維方法進行轉變呢?要想解決此問題,需要我們立足思維的縱向方向和橫向方向進行探究。以橫向方面為例,在進行變式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將原問題的題目類型進行轉換,以此使學生在思維的“正遷移”的作用下,對問題進行思考。如我們可以將連乘問題改變為連除問題。在進行橫向變式訓練的時候,學生不僅可以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還可以把握知識間的聯系,為其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打下堅實的基礎。再以縱向變式訓練為例,在實施變式訓練的時候,教師對原問題題目中的某一個條件進行改編,從而展現一個新問題,使學生在問題難度增加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扎實掌握所學。
3.變換圖形方位
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思維方式是較為單一的,一般情況下,教師所展現的知識或圖形是什么樣的,在大腦中所建立的印象就是什么樣的,如此不僅影響著其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導致其難以在圖形中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所以,教師可以對圖形的方位進行改變。如在講解梯形的時候,可以展示不同方位的梯形或其他圖形,以此使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發現梯形的特點、本質,從而建立對梯形的深刻印象,提升空間感知能力。
二、小學數學變式練習的應用
基于此三種不同的變式類型,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將其與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變式中扎實掌握所學。
1.數學概念教學
概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學生是否能扎實地理解數學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數學學習質量。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往往按照教材內容,將其中結論性的數學概念直接堆積在學生面前。而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往往死記硬背。自認為理解了數學概念,但是稍微一變化說法,就不知道是否正確了。面對此情況,我在組織概念教學活動的時候,則發揮變式練習的作用,采取變換條件順序、變換圖形方位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把握數學本質。以“圓柱和圓錐”為例,我在組織概念教學活動的時候,運用變化圖形方位詞類型,為學生呈現了圓、圓柱、圓錐等圖形,以此使學生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幾何的分析下,探索出圓柱和圓錐的特點,以此加深對其認知。
2.計算教學
計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始終的,也是困擾數學教師的一大難題。因為,某一個數學算式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但其計算過程卻是多種多樣的。在傳統的數學計算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學生往往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采取單一的方式進行計算,如此限制著其計算水平的提升。面對此情況,我則發揮變式練習“殊途同歸”的妙用,為學生創設不同的計算變式問題,使其在靈活運用所學的過程中,提高計算水平。如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會為學生呈現如4×()=()×()=()×()=()×()……這樣的問題,以此使學生對乘法口訣進行靈活運用。而且,在這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散思維,積極思考,有利于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利用變式訓練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使學生在數學概念、數學計算等過程中,經歷變換條件順序、變換思維方法、變換圖形方位等變式練習,以此在靈活運用所學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活躍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文超.基于變式教學理論的小學數學“梯形”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7.
[2]李強.小學數學練習課變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