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焠珍
摘 要: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強化節奏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進行節奏訓練。本文通過具體分析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策略,旨在為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效性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關鍵詞:小學音樂 節奏訓練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115-02
節奏在音樂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學生對節奏的把握情況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樂感培養。通常情況下,節奏感越差的學生,其視唱能力也相對較為低下,所以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審美和創造能力,強化節奏訓練,以便為學生更深入的掌握音樂知識奠定堅實的保障。
1.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節奏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內容。節奏訓練對音樂學習而言,原本便發揮著音樂“骨架”的作用,所以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節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初步感悟音樂的魅力。不僅如此,通過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一方面可充分展示出音樂學科本身的活力與吸引力;另一方面能促使學生主動進行音樂知識探索和學習。當然,教師本身亦需對節奏訓練的重要性有著高度的認知,繼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深化學生音樂作品律動感的感受。
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則能極大增添小學音樂教學的趣味性,繼而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各種與節奏訓練相關的音樂活動,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抽象性思維,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通過合適的節奏訓練,帶領學生領悟音樂節奏的美感,還能有效增強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培養學生的節奏領悟能力,可幫助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跟隨其節奏去深入領悟音樂之中所蘊藏的情感,這將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音樂。故積極加強對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培養,對其整個小學
階段的音樂學習均能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2.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方法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節奏訓練,對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強化節奏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進行節奏訓練。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緊密結合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訓練方法,有效增強小學音樂課程的節奏訓練實效性,最大限度提升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水平。
(1)借助課堂游戲開展節奏訓練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的體驗,便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有效提升學習的成效。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年齡較小,所以在思想方面和身體發育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大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普遍呈現出以自我為中心、愛動以及對未知事物充滿強烈好奇心的特征,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積極利用學生的心理特性,通過引進新事物的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通過分析小學音樂教學的特點,不難發現,節奏教學是音樂知識中較為簡單的內容,節奏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和場景化特點。因此,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強烈的律動感,便需要老師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節奏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的節奏訓練能與其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繼而再借助游戲教學的方法,則不僅能為節奏訓練的開展提供支撐,而且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知識的認知與理解。例如,在音樂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嘗試用奧爾夫教學法,即在開展節奏訓練前,先將學生合理的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生準備一些身邊隨手可拿出的“小樂器”,然后再播放具有較強節奏感的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旋律配合自己的“小樂器”做出相應的節奏動作。這樣學生在跟隨音樂拍打自己的“小樂器”,則會發現自己對節奏理解可能和其他同學有所偏差,教師對其進行觀察,再及時進行調整訓練,以此借助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節奏感”,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
(2)通過一些民族打擊樂器訓練簡單節奏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大量的民族打擊樂器,通過民族打擊樂器演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節奏的感知,而且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打擊樂器的特性以及民族打擊樂器的音色特點及使用技巧,鍛煉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這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而言無意將大有益處。例如,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邀請數名學生上臺,并分別要求他們使用自身最熟悉的民族打擊樂器即興演奏一段3/4拍節奏。而臺下學生則跟隨民族打擊樂器演出的節奏以拍打雙手及拍掌心的方式來附和:3/4 X X X |X X X
拍掌 掌心 掌心
拍掌 掌心 掌心
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使用不同的民族打擊樂器來共同演繹一段有趣的節奏狂歡。
如針對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快樂的do re me》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指定部分學生分別負責演奏木魚、響板、手鼓等樂器來配合完成兒歌演奏,可選擇2/4 X X.X| X 0| X X.X| X 0|進行打擊樂器的加入來完成這首兒歌。這樣不僅能讓課堂教學氣氛變得十分活躍,而且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協作能力的發展。讓孩子們在歌唱優美的兒歌中,加入打擊樂器能夠更加體現兒歌的情感,有效加深學生對節奏的感性認知,促使學生通過對節奏長短、強弱等規律的體驗,有效增強學生的打擊樂器演奏技能,為學生今后深入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樂器演奏奠定良好基礎。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的節奏訓練,老師可指導學生先在嘴里念,手上拍的節奏直接過渡到使用簡單的樂器進行演奏,教師給固定的拍號,讓學生即興拍打出一組節奏。然后,老師再使用其他民族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或者使用同一種民族打擊器樂將不同的節奏演奏出來,讓學生進行現場模仿。通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音樂節奏訓練的積極性,逐步強化學生的動作反應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音樂節奏訓練的實效性。
(3)通過節奏朗誦感知節奏
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體系中,節奏朗誦亦是訓練學生節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此,奧爾夫曾經提到:“音樂決不僅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正確的音樂節奏教學應全面照顧到以下三大要素,如此將更利于學生學習并掌握音樂節奏。
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促進音樂節奏教學與舞蹈、動作語音的緊密結合,則教師可將自己的名字以節奏型的方式說出,如2/4 大家好|我是xxx。緊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對此方式進行模仿。此外,教師還可通過朗誦童謠的方式,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每個句子的長短、強弱變化,然后慢慢讓孩子們參與進來,模仿老師朗誦,感受語言中節奏。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朗讀王安石的《梅花》,3/4墻角 數枝 梅|凌寒 獨自 開|遙知 不是 雪|為有 暗香 來|,將詩歌轉換成簡單的三拍子的節奏型,從而讓學生在朗誦詩歌過程中逐步掌握簡單的節奏,如此一來,不僅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把握與認知力,且通過活動的開展,還能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
總之,節奏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可謂至關重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對學生的節奏訓練給予高度重視,繼而積極采取適宜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良好樂感的逐步形成,如此方能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雪云.節奏和節拍的聚散離合——小學低年級音樂節奏教學的有效方法[J].當代音樂,2018(04):89-90
[2]劉艷.淺談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好家長,2018(42):45-46
[3]鄒少淳.以身體律動感知音樂語言——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J].新校園(閱讀),2018(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