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紅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學科教學改革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語文作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探究課本劇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課本劇;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語文教育工作者們想方設法創設各種情境,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其中就包括課本劇。課本劇是根據教材文章改編為故事,再進行表演的一種教學形式,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會故事蘊含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本劇教學實踐活動中對課本的改編應著眼于學生的接受特點,從實際生活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聯想到自身的生活進而輕松理解課本劇內容,從而刺激學生的情感,使其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學習《一個蘋果》這一課內容時,筆者特意拿來幾個蘋果,擺放在桌子上,要求學生們談一談自己的對蘋果的認識。有些學生說的蘋果很健康、很好吃;有些學生則是談及自已不喜歡蘋果的原因;還有的學生家中種植蘋果,很熟悉蘋果這種水果。等到學生們都說完自己的想法后,筆者話鋒一轉,要求學校打開《一個蘋果》這篇文章,閱讀文章內容,看一看文章如何寫蘋果的?學生們急忙打開教材,認真研讀起來,故事圍繞一個蘋果展開,盡管大家渴的厲害,但每個人都舍不得吃掉這個蘋果,體現了戰友之間的深厚友誼。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本文的印象,筆者要求他們把本課文章改編為一個課本劇,方便今后表演。雖然學生們已經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如何改編課本劇對他們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需要師生合作,共同探討劇本內容。
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事物、談論看法,從而獲取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到深的引導學生學習,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二、展開小組教學,提高學生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聽,教師講”的沉悶課堂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在同齡人之間毫無顧忌、暢所欲言。尤其是小組成員之間爭辯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開拓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看待同一個問題,并進行廣泛的交流,使得課堂氛圍異常活躍。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筆者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課本劇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為了確定課本劇演出內容,筆者把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再商量、討論中確定課本劇內容。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小組偏重于整個故事敘事;有些小組更喜歡抓住細節;還有的小組查找課外內容進行補充。見到學生們如此努力,筆者也加入其中,和他們商討著課本劇編寫的注意事項。最終,每一個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自己小組的劇本。接下來,就是根據劇本進行演出了。小組成員全程參與了本組劇本的編寫過程,因此很熟悉劇本內容,雖然有些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很害羞,但是能很好地把握劇本人物語言、外貌、神態特點,與小組成員上演了一場戰友情深的故事,受到了筆者和學生們的喝彩。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營造一種輕松、熱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在合作中學到知識、交流情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以期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三、創設問題情境,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不單單局限于課本教材,筆者經常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學習中,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要滿足以下要求:提問要有一定難度,即不能太過于簡單,也不能太復雜難懂,這個難度要在學生理解范圍之內。如,在和學生商討《一個蘋果》劇本的過程中,筆者為了引導小組成員拓展思考、把握文章正確的主旨,筆者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你認為誰更需要吃蘋果,為什么?
蘋果轉了一大圈,還剩下一多半,為什么?
文中“強烈的情感”“幸福的驕傲的淚花”是什么意思?
讀完整篇文章,你想說些什么?
同學們聽到筆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后,馬上翻閱課本查找答案,還時不時地和小組成員進行商討。十分鐘后,教室里逐漸安靜下來,筆者邀請了幾位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們經過深思熟慮,說出了自己小組的答案,得到了筆者的肯定。學生們受到表揚后,更加努力、認真地研讀文章、查閱資料,希望自己的課本劇更出彩。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決解問題中體會到收獲的樂趣,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課本劇教學活動中,要始終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要針對小學生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赟.小學語文課本劇編演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03).
[2] 李秀娟.芻議課本劇表演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教育革新,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