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梅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有效策略。教師通過提高,可以考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了解情況,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關注問題情境的特性,因勢利導,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問題情境;趣味性;實用性;思想性
在教學過程中,學和問總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對英語教師而言,要精心設問、善于提問,要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不僅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而言,就是在學中問、問中學,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掌握學習重點。課堂教學中,提問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智活動,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能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師的提問又能激活學生思維,更能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英語教師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思考氛圍,應關注問題情境的特性。
一、關注問題情境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積極性
由于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導,他們對直觀的內容、多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們要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體驗成功的快樂,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warming-up環節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準備階段,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教材會根據學習目標提供相應的素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的需求,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利用,尤其是教材中短小精悍、趣味性強的小短片或富有節奏感和情景化的韻句,這些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抓住文章內容的趣味點設計懸念,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積極思考。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Module ?2 Unit 1 ?When are we going to eat?一課為例,筆者圍繞本課Daming ,Simon 和Simon的媽媽去公園準備野餐的故事,根據 Daming到中午才打算吃早飯引發的小笑話,在warming- up環節設計了“Is Daming going to have breakfast?Why?” 的問題,引領學生帶著探秘的心情觀看短片,促使學生在笑聲中找到答案。然后,筆者請學生分角色表演這個短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非常高??梢姡n前幾分鐘的趣味活動能緊緊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并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關注問題情境的實用性,激發學生求知欲
問題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設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英語的工具性,體現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緊扣教學目標,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提出學生能回答的問題。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所提出的問題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有聯系,能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尋找答案。
以六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 I’ve got some Chinese chopsticks. 一課為例,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一個美國女孩Laura想要結交中國筆友,大明向她介紹了在中國的Lingling,于是她給Lingling寫了這封交友信。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學生愛交朋友的角度出發,在學習新課前先與他們簡單交流:Do you like making pen friends?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foreign children?Tell us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pen friends?筆者圍繞課文重點內容又提出三個問題:How does Laura introduce herself ?What do Laura and her brother have?Why does she talk about these things?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在任務完成環節,學生能運用本課所學的語言知識來描述自己交筆友的情景。
由此可見,有效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凝聚在一起,其智力活動也達到最佳狀態,可以有效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關注問題情境的思想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從提問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很難起步。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于知識發展之中的,問題的設置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筆者在備課時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六年級下冊 Module 7 Unit 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一課為例,本課講述的是Helen Keller的故事。在課上,筆者先出示幾張Helen的成長圖片,向學生簡單介紹Helen的經歷,然后提出思考性問題:What happened when Helen Keller was nineteen months old?Did she give up?What did she do then?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時,他們的思維打開了,通過有目的地觀看視頻和課文閱讀,學生能抓住關鍵信息并回答問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進一步了解了Helen不平凡的事跡。
筆者又從“model”一詞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相關語句,并感受Helen的堅強,再利用問題: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來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鼓勵學生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喚起了他們思想上的共鳴,更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總之,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輕松的氛圍中,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關注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他們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宋美春.以有效提問推動小學英語課堂雙邊活動的開展[J].遼寧教育,2018(11).
[3]孫敬陶.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提高的策略[J].遼寧教育,2018(11).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