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燕
【摘要】基于證據的初中語文批注閱讀實踐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環節,除了要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外,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共同收集證據、整理證據。教師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批注方法引導學生刨根問底、體會閱讀文本的根本內涵,使學生真正進入閱讀情境中,在激發其閱讀欲望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本文基于證據教學的視角,對初中語文的批注閱讀實踐進行了研究,旨在提升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證據;初中語文;批注閱讀;實踐方略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答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情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基于證據視角實施批注式閱讀實踐,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下當時的感受,在感悟文章主旨大意的同時體味作者的情感,利用聯想挖掘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進而提升批注閱讀的效率。
一、證據教學的基本內涵
首先,證據的收集。教師在講解新知識點之前,應先和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共同進行收集,從主題中找到突出性的問題。證據的收集也需要保障收集工具的有效性,以此來提升證據的真實價值。同時,還需要保證證據收集的普遍性,從多方面來佐證證據的科學性。其次,對證據進行解讀,在初中語文批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帶著這些證據和問題深入閱讀中,感悟文章背后的深刻內涵,提升證據的利用價值。最后,在完成了閱讀教學之后,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對證據的應用進行評價,改進不足,優化課堂效率。
二、基于證據的初中語文批注閱讀實踐方略
1.鑒賞批注,體味文章厚度
閱讀教學最淺顯的要求就是對文章進行鑒賞和賞析,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分析和評論。在實行鑒賞批注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從基本的閱讀或朗讀出發,由淺及深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內涵,進而賞析文章的厚度。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一切心理元素,從語言的積累出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其積累閱讀和語文的學習經驗。具體來講,在鑒賞批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詞語的表達出發,如文章中一整段含有大量的動作描寫,就可以分析這些動詞都體現出了人物的哪些情感。其次,從個別句子出發,鑒賞該句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或描寫手法,具有哪些效果。最后,從文章的謀篇布局出發,思考文章的基本脈絡如何。如果是記敘文,要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撰寫的。
例如,在教學散文《白鷺》時,筆者請學生先閱讀全文,看看郭沫若先生在文章收尾的時候運用了哪些精妙的筆法。學生紛紛指出:散文開篇提到,“白鷺是一手精巧的詩”。散文的最后寫道,“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手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筆者緊接著再提出問題:這樣寫到底精妙在哪里?文章中還有哪些呼應的地方?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出發,讓學生說說詩歌的每一節分別表現出了白鷺的哪些美(外形美、和諧美、神態美和動感美),并鑒賞作者如詩歌般的語言,邊讀邊想,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散文的感知能力。
2.質疑批注,感知文章源頭
在批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簡單的詞句之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章的情境,為學生提供獨立的思考空間,使其感知到閱讀文本的魅力所在,從而培養其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質疑批注,要先質疑文章的題目,問問自己這篇文章為什么以此為題,換一個可不可以;在質疑選材,想想如果文章的文體從記敘文換成散文會怎樣;在質疑內容,思考如果將文章中的某一段刪去會不會影響主旨,是否會產生歧義……
例如,在教學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回顧了關于魯迅的文學常識,了解了其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藤野先生和魯迅的關系等,然后引導學生帶著發現問題的眼光來閱讀這篇文章。都知道,《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但是文章中卻有部分語言描寫甚至人物對話,那么將文章修改或定義為記敘文會怎樣呢?另外,作品的前幾段與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毫無關聯,那么刪除的話會對文章的整體產生哪些影響呢?筆者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回到文章當中,一一破除質疑,進而對文章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這對于把握閱讀方法來講也具有重要意義。
3.聯想批注,營造遐想空間
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聯想批注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一個事物想到其他事物,由一個場景勾畫出多個場景,然后再進行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這對于培養學生把握文章感情的能力和提升語文素養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到文章中意味深長的描寫語句,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把握文章的思想,提升閱讀效率。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小說中所涉及的人物眾多。教師應先讓學生厘清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第一敘述者菲利普一家、父親的弟弟也就是叔叔于勒、兩個姐姐、未來的姐夫以及船長等,通過這些人物之間發生的事情展現每個人的心路歷程。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父親在見到叔叔之前是怎樣的心境,在收到叔叔信件之后是怎樣的心境,在船上見到落魄的叔叔又是怎樣的心境。引導學生將這些場景在腦海中想象出來,并聯想一下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會在哪些場景出現。從人物的前后變化中引導學生掌握外國小說的精髓,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4.評價閱讀,挖掘思想深度
在語文批注閱讀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評價閱讀。它是指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評價,并用精練的語言將自己的感想感悟寫在文本旁邊。評價批注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從主題到結構,從人物到情感都可以作為評價的依據。其最終的目的教學是要挖掘學生思想中深刻的東西,使其對文章的情感有一個更深的把握,從而升華自身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教學《呼蘭河傳》一文時,原文中有一段對祖父的描寫:“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筆者讓學生思考,從這段文字中能看出作者對祖父的態度和情感是如何的呢?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針對祖父的描寫在一旁批注了祖父的形象:和藹可親。繼而引導學生將能夠體現蕭紅情感和思想的句子畫出來,在一旁進行批注,并體會其文字背后強大的感染力,升華閱讀體驗。
三、結語
在基于證據的視角下,要想提升初中語文批注閱讀的教學質量,要求教師除了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之外,還應該幫助學生總結批注的方法,從多個角度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人物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從而提升初中語文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單梅.放開·定標·深化——對初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03):128-129.
殷寶霞.批注閱讀,精彩自至——運用批注式閱讀促進寫作能力提升的探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19):5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