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學生創造獨特新穎的抽象立體形象的能力,是立體構成課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設法有效正確地解決學生作品存在缺乏美感的問題,使學生習作出現新的面貌,使其更具藝術性、時代性。
關鍵詞:立體構成 抽象立體構成;教學改革;形式美感
立體構成的學習對學生作為基本素質和技能訓練,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必不可少,它的訓練過程講究眼睛(觀察)、頭腦(理解、構思)和手(表現)協調并用,根據不同的視覺形態元素、成型材料、構造方式和造型法則,展開對立體構成的學習與探討,對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創作過程中了解立體空間的形態美和創造美的規律有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不同屆學生的立體構成習作中發現,內容重復、技法相同、形態近似、造型陳舊的情況比較普遍。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設法有效正確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學生習作出現新的面貌,使其更具藝術性、時代性。
1、抽象對于立體形態的表現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為藝術設計基礎之一的立體構成,是培養人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意識,研究和探討在三維空間中如何用立體造型要素和語言,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創造出富有個性和審美價值的立體空間形態的學科。通過對立體形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立體造型的基礎知識和表現技法,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態。
立體構成由于自身的構成性,因而具有極強的理性特征,運用分解、組合、重復、旋轉、變化等方法加以體現,突顯出物體的特征部分,弱化次要部分,抽象立體使人一看還是能看出做的是什么物體的造型。所謂分解就是將一個完整的造型對象分解為若干個基本造型要素,實際上是將形態還原到原始的基本狀態;組合則是直接將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按照立體造型原理重新組合成新的形態的設計;重復和旋轉是點、線、面、體、塊在立體構成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手法,也是能經常出現意象不到的美感;變化是藝術的共性變成了個性,也是立體構成作品具有節奏與變化,增加了作品的視覺性與審美性。
抽象性是立體構成的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于立體形態的表現有著積極的意義。它通過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構成展示形態獨特的風采。盡管抽象形態與具象形態有區別,但是體現在抽象形態中的形式美原理.特別是來自設計者內心的充滿激情的藝術表現,必然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感官享受。抽象許多并不是完全排斥具象,而是從的具象形態中抽離剖析出來的;具象造型給許多抽象造型借鑒與啟示,抽象立體構成造型可以變化出許多新奇的造型,以便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情感需求。抽象立體構成的造型教學與表達技能,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能運用抽象造型表達主觀精神情感的能力,使立體構成作品更具有張力與表現力。該課題要求學生一方面通過立體構成的理論學習,了解基本美學規律、抽象變化思維的訓練、綜合組合處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立體構成的比例、尺度、形狀、空間、重力、張力、對比、正負空間等手法的綜合運用,具有邏輯思維與創意發散性思維,加強創造精神動手表現能力。
2、引導學生感受與提高簡約現代的美感能力
抽象立體構成強調要素的提煉,不要太具象化。抽象立體構成作品如果沒有很好的要素提煉,作品會缺乏設計感與生動感,同時,在提煉要素的過程中要注意要素單純化,作品要素過多則顯雜亂,所以在作品的設計過程中要減少要素的堆砌,要用最少的要素體現最豐富的內涵,切忌將簡單的東西復雜化,單純不等于單調,美的法則即是單純化。學習立體構成,學生總是理解不了或感知不出簡約形體中的美感,尤其是當形體簡約的幾何體出現在眼前時,學生們不知所措、很是恍惚。因為他們連簡單的幾何體為什么是美的為何具有現代感都說不出來。這時,在教學中應從基本幾何體的結構、比例、特征等開始講解其為何具有抽象美感,并指導學生去做一些實驗性的比較練習,來幫助學生慢慢了解與感知抽象形態所具有的美感。通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再加上教師對具有抽象美感優秀作品的展示,對獨特抽象表現形式的分析,會使學生漸漸感受到形體所具有的簡約之美。
3、將傳統文化與抽象立體構成聯系起來
在指導過程中可以將民族文化精髓運用立體構成。應挖掘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寶貴資源,將立體構成與圖騰、圖形、圖案融合在一起,做積極有效的設計,而不是消極強調像某個東西的形似,追求神似才是最高級的境界。一件好的立體構成作品,讓人們看了之后,能產生廣闊的聯想,而這種聯想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感官滿足。立體構成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物體造型的感覺與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設計構成能力,促使設計思維與藝術思維的融合交匯,強調設計之上的人文精神與審美價值,長期堅持會使學生達到自覺地去注意、主動地去追求、積極地去創造、自然地去感知的境界。不只追求表象的相似,而是要注重對客觀物象本和真的認識。
4、材料系統性對于立體構成的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系統性對于立體構成的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立體構成的表現不是單一的,它涉及許多其他綜合性問題,例如建筑的立體構成,涉及機械、工藝、技術、材料等諸多因素。因此,在研究造型、制作形態時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問題。不同的材料都要有其相應的加工工藝和方法,同種形態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藝會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材料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也會由于加工機械的性能不同對形態產生影響。要使立體構成具有理想的形態表現,就必須進行周密的思考,對構成的主觀情感、抽象造型、研究方向、制作材料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控制,才能創造出新穎的形態。抽象立體構成不僅是材料的運用、個人情感意志的表達,也是形態的邏輯創造,是藝術表現的造型方法。
結語
現代設計是一門科學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學科,而抽象立體構成教學訓練的目的就是為進行立體造型設計打基礎。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臨摹風"、片面的"技法風",導致的學生創意缺乏,作品毫無自身設計想法。立體構成是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后期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在立體構成習作中,不論學生設計怎樣的形體,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各造型要素的多種關系進行反復的調整,使習作中的形象具有突出鮮明的藝術特征。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必須明確教學的目的與任務,應用規范的教學方法,逐漸培養學生具有發現與創造獨特、新穎、美觀、張力的造型能力。
參考文獻
[1]辛華泉.立體構型.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9).
[2]盧少天.立體構成.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1).
作者簡介:
范利鋒(1978—),女,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分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