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飛
摘 要:本文重點研究了當下我國高職院校體育學科教學開設過程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分析了其所面臨的困境,找出了一些通過就業手段解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現狀的途徑,希望可以在相關方面實踐人員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就業導向
伴隨著新時代課程目標改革的深入發展,高職教育領域的體育學科教學也積極適應時代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尋求教育進步。高職院校是我國當下階段教育領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并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以使用社會發展需要。
1.當前教學環境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不足之處
1.1 教學任務脫離職業實際
高職院校在教育領域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實踐技能型和技術操作型人才的責任和義務,其在相應的教學內容制訂和教學模式的采用上都應有所體現。但依據我國教育領域的相關調查結果和實際生活觀察經驗可知,我國相當部分的高職院校仍然運用傳統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沿用傳統的學生培養方案,沒有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鮮明擺正自身教育地位同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進行分流,教學方案制訂缺乏職業規劃性和導向性,培育模式也死搬硬套,阻礙職業性教育的實施。
1.2 教學觀念太過傳統落后
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導和教師由于自身教學觀念的局限性影響,雖然對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革新,開展了教學改革,但仍然將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放在核心地位,引導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施。雖然對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較低程度的變革,但灌輸理論知識依然是課堂的主要宗旨,各個教學環節的階段性目標也只是鍛煉學生身體機能。教育觀念的落后使學生盡管接受了高職體育教育,卻還是無法使自身的職業規劃需求得到滿足。
1.3 教學內容不夠專業實用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過程中,只有具有強烈的職業色彩,教育過程才能對學生起到真正的提高作用,有力推動高職教育領域體育教學改革水平。在實際高職教育階段體育學科教學內,教學安排仍是死搬硬套書本方法,通過競技項目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鍛煉學生體魄。除此之外,教學過程繁雜冗余,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缺乏針對訓練也是導致高職體育教育反響平平的重要原因。
1.4 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系統
當下高職教育領域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結果評價,忽視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提升,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途徑是否正確的評價。今從教學結果方面考核學生而忽視學習過程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所發揮的作用,會導致評價結果過于片面,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體育專業學生的受教育情況,不利于教育過程和職業特征的有機結合。
2.通過就業導向直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2.1 改善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師唯有主動革新自身的教學思想,接納適應時代的新的教學理念,對教學宗旨的實踐性和職業特性形成正確認識,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價值做出重要判斷并具備相應概念,才能使高職教育領域體育教學方向的改革結果得到充分體現。教師應對高職體育的教學方案和課程開展現狀形成清晰全面的認識,發現教育開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積極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立足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學生未來的就業規劃,革新自身的體育觀念,接受前衛的教學思想。
2.2 明確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可以為日常教學活動提供方向索引和途徑規范,教師在體育改革浪潮下應及時確立正確的教學方向,以學生所學專業的專業特性和未來職業的職業特征為出發點,通過正確教學方向的索引,運用創新高效的教學途徑完成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育,推動學生具備更好地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以更好的姿態投入社會,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掌握更多的崗位競爭技能。
2.3 創立創新教師的教學模式
要想使學生在初入社會時可以更好地勝任所在崗位的工作分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就應該從改變自身做起,打破循規蹈矩的傳統課堂授課模式,摒棄將班級整體作為授課對象的教學方法,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學習方向,發掘學生潛力,自主選擇體育運動方向和培養方案安排。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應當合理改革不同課程在教育階段所占比重,減少必修課時,提升選修比重,在學生體育心理協調和身體機能素質兩方面雙管齊下,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2.4 科學制定課程的講授內容
(1)學生身體機能與體質健康狀況好壞會直接導致后期體育素質持續提升勢頭能否得到保證,鍛煉與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起到直接推動作用。在體育課堂的教學課程實際實施過程內,教師應當整合歸納教學課程內容,做到合理規劃,系統地指導學生開展體能鍛煉,使學生身體長期保持高校運轉和健康良好的狀態。
(2)高職院校應切實以就業要求為教育宗旨,腳踏實地地制訂教學方案規劃,深入了解并分析社會工作對學生體能的實際需求,依據不同專業適配職業的不同特性,有方向地拓展學生相關方面體育技能,保證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社會,適應工作。舉例來說,高職院校中體驗專業相關的土木工程等工科專業在就業后會不可避免地長時間站立,長此以往必將加重身體器官負擔,破壞自身血液循環平衡,而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如果可以適當加強如長跑,游泳或球類運動等鍛煉學生運動耐力的相關課程訓練,可以使學生在之后的就業過程中預防和緩解職業病痛,有效降低職業病患病風險。
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也是深入貫徹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
要想高校推動高職教育領域體育教育改革發展,減輕學生就業壓力,教師就必須從日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做起,把就業作為培養目標,確立方向正確的教育理念,積極開展符合職業技能要求的高職體育教學,革新傳統教學觀念,采用創新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高職體育教育宗旨,發展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完善教學方案的系統性,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展開個性化教學。教師同樣應該站在科學角度,尊重客觀規律制訂高職教育領域體育學科的教育方案和教學手法,創立創新教學形式,使之做到與時俱進,建設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最終推動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領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庚仁.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OL].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9):65-66[2019-12-02].
[2]關樹標.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5):121+123.
[3]李志軍.就業導向視角下高職體育教學新模式[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11):46+37.
[4]周波.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新模式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