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錦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體現在歷史教學中,便是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由之前的三維目標,轉變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原有目標基礎上使學生得到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比如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養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等。因此,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教師應結合歷史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將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并立足于這一目標進行教學設計,以完成對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知識體系和思想品格的構建。
關鍵詞:教學設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一、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在物質高度發展、精神生活日趨豐富的今天,傳統文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開始日漸復蘇,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熱播,便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逐漸重視的重要體現。作為中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簡單的記憶知識點和概念,已難以滿足當今時代對學生總體素質的要求。新課程改革中的歷史教學,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前提下,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注重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與多方面的提高。思路的轉變引發了教學方法設計的變化,教學設計由之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被動吸收,轉變為主動的、深入的探究,并在探究中主動的學習、思考,這無疑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養成,個人素質、思想品德的提升以及價值觀的構建等均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原則
(一)教學設計要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學生具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是教師針對某一次或某階段的教學過程所進行的整體預設和系統安排。教學設計的核心思想是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比如,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課程時,不僅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掌握歷史事件的意義,也要讓學生理解天平天國運動涉及的朝廷與農民之間的價值觀的沖突,可以通過對《曾國藩家書》、《李秀成自述》等書籍的閱讀,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理解和尊重他人、客觀處理問題。這樣學生們不僅站在歷史學科的角度,也能站在處世哲學的角度,形成價值判斷,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彰顯歷史教學的立德育人功能。
(二)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自身發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建設者。能否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是評判教學活動與手段是否設計合理的重要依據。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及所利用的教學資源等,都需圍繞學生的主體性展開。落實好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方能最大化的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但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有些教師忽略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習特點,而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和需求,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資源的開發上也相對盲目。這樣的教學無疑使教師成為了課堂意識的主導,違背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所以,教師所做的教學設計,應在研究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同時使學生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三)教學設計要彰顯學科特色
歷史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史實、史料的呈現。由于歷史教科書在編輯過程中有諸多的限制因素,對歷史事件的記述常見有概念化的傾向,更傾向于知識點的羅列,而缺少連貫性。這不利于學生在完整的歷史背景下對整個歷史事件的認識和分析,阻礙了學生以史為鏡觀人、觀己的歷史觀的形成。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開發教學資源,例如用書、影、音相結合的方法,將更豐富、更多元的史實、史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將史實與現實相結合,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性認知,讓歷史最終落腳于現實。同時,教師也應增強史料意識,在運用史料的基礎上開展和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下獲得知識,完成對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
(四)教學設計要留有可發揮的“空間”
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會追求完美,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還是學生活動的組織,都力爭水滴不漏。但教學設計只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標、教材的理解以所做的初步預設。而課堂教學中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活力和思維張力的群體,即使是經過周密設計的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必然會出現不可預知的變數。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發揮空間,激發學生們的思想活力,完成課堂上的知識點、重難點、疑問點的探索與解答,并形成對本次教學設計由點到面的填充。教學設計有可發揮的“空間”,既遵循了教學規律,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十分重要,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有意義重大,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宗旨的體現。
三、結論
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時代思潮的引領中,當下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學生們素質的培養與提升。歷史也應轉變為注重學生核心素質培養的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教學方法的探究。教學設計則是教師積極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并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對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進行合理安排,最終形成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師思想高度、認知水平、教學理念等均會在教學設計上有所體現,從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歷史學科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注重程度,是課堂教學能否落實新課標要求至關重要的環節。
參考文獻
[1]任鵬杰:《服務人生: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從根本上追問什么是有效的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年第3期.
[2]鄭林.歷史學科素養在“做歷史”的過程中落地[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7(6):9-11.
[3]折曉博.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社會科學.《學周刊》,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