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華
摘 要:巧妙地將鄉土資源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僅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還可以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本文中,本人將自身的教學教學經驗入手,就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地理;鄉土資源;應用對策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是,新時期的地理課程,是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為載體的地理課程,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鄉土資源的特點,挖掘多樣資源,豐富教學,引導學生在體驗中了解與鄉土地理有關的知識,了解地理與環境發展的關系,掌握地理學習技巧,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立足地理課程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師在組織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建立對鄉土資源的深刻認知,并采取多樣的方式將其靈活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借此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一、地理鄉土資源的內涵
所謂的地理鄉土資源是指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家鄉中所具備的包括地形、氣候等自然資源和民居、社會生產等人文資源在內的地方特色資源。因為地理是一門具有生活性的學科,在地理教學實施過程中挖掘和應用鄉土資源,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使學生在體驗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地理經驗,提高地理學習質量,還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實現地理教學的優化,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立足鄉土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我在組織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借助鄉土資源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二、鄉土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鄉土資源降低地理教學難度
對于初中生來說,在剛剛接觸地理的時候,受自身地理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的限制,面對氣候、地形等地理知識,覺得異常難懂,甚至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仿佛是聽天書一般,不知道教師在講些什么。盡管我們所所用的地理教材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選取了大量的生活內容。但是,這些生活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面對此情況,我則嘗試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將出現在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或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展示出來,以此在實現教學內容豐富的基礎上,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在其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作用下,有效理解地理知識。
以“中國的氣候”為例,在學習該知識的時候,不少學生結合其現有生活經歷產生了困惑:我們都知道,南北方的氣候差異較大,而且東西部也存在差異。但是為什么,在我們古田縣的不同地區也有差異呢?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我立足今年夏季的降雨情況,將南北方和古田縣不同地區同一時間的降雨量以折線圖和柱狀圖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在直觀的圖像觀察中學生發現,在古田縣陰雨連綿的時候,北方卻出現干旱問題。就此發現,我引導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北方出現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呢?古田縣在這一時段出現大量降雨的原因是什么呢?降雨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在應對干旱和洪澇的時候,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在如此問題的討論和解決中,學生不僅可以聯系生活經歷,對氣候差異進行探究,潛移默化地掌握季風移動、降水形成等基礎知識,還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2.利用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積極的情感傾向。就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來看,大部分教師受以知識為本該教育理念的影響,將教材中知識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從一上課就開始向學生大講特講地理知識。殊不知,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具有抽象性,對于地理認知和抽象思維不發達的初中生來說是難以理解。在如此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盡管部分學生可以建立對地理知識的認知,但由于無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運用知識的時候出現諸多的問題,備受打擊,逐漸地失去地理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失去學習興趣,課堂將成為教師一人的舞臺,教學質量也會每況愈下。針對該情況,需要教師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將地理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在體驗生活中增強對所學的理解,同時享受到地理學習樂趣,增強地理學習興趣。
以“世界地形”為例,在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對山脈、平原、丘陵、盆地等地理概念感到頭疼,不知道在說什么,甚至會出現記憶混亂的問題。于是,我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巧妙地運用學生熟悉的古田縣地形地貌來輔助學習。具體地,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了石塔山、高崗山、古田溪、閩江等地形圖片,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我同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看到的這些圖片地形有高有低,那么,它們到底具有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將這些地形歸納為哪些類型呢?在如此教學參與中,學生不僅會因熟悉的地理現象產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地理學習質量。
3.利用鄉土資源提升學生的實踐力
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繼續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其中明確指出,在地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就地理實踐力而言,其所包含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如戶外考察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地理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等。無論是哪一種能力的養成,其都需要學生親身實踐。傳統的地理教學是難以是實現這一點的,此時則需要發揮鄉土資源開放性的特點,打破課堂的限制,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體驗與客觀世界對話的過程中,實現事業的開拓,地理知識儲備的豐富,地理探索能力、實踐能力等發展。基于此,我在組織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在鄉土資源的引導下,設計實踐活動。
以“中國的工業”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結合古田縣的工業發展情況,為學生設計了探索古田縣工業發展原因的實踐任務。在此任務的指導下,我鼓勵學生走街串巷,走進企業,從歷史、地理環境、政策指導等方面入手,搜集本地工業發展的原因,并將所搜集到的信息以報告的形式展現出來。在這樣的實踐活動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開拓視野,積累本地工業發展原因,還可以把握本地工業發展動態,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此進入深入的探究,提高地理探索能力。
4.利用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新課改的實施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實現有效的發展。傳統的以教材內容為主,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地理教學,是難以使學生在情感方面獲得有效發展的。而鄉土資源的利用,不僅可以使學生走進家鄉,感知地理、理解地理,還可以使其在與家鄉各種資源的互動過程中,建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促進情感的不斷發展。對此,我在組織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將鄉土資源與德育教育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以“中國的民族”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向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大家都是什么民族的呢?我們古田縣有哪些民族呢?這些民族有什么特點呢?在如此問題的引導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生活在古田縣的畬族、回族、高山族等30個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視頻,以此使學生建立對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喜愛,同時受到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建立起熱愛家鄉之情。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力,培養學生家鄉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炎新.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02):18-19.
[2]李居濤.鄉土資源:初中地理教學的“激活素”[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