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即學生能夠在自律管束下從學習到生活實現全方位獨立。但在中學階段此目標的達成必得需要班主任教師深厚的教育和管理理論功底,在意識到學生自我管理,即“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的教育真諦基礎上,慢慢在實際的教學中依據班級學生特征進行嘗試與摸索。對此話題,我則從師生協作式管理、鼓勵贊賞式管理、自我價值式管理三方面做了嘗試研究和實施,并得出了一定成果。下面,我便對此詳做闡述。
1.師生協作式管理——教師引導內部自治
在初一年級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往往出于初始組建班級及學生尚年幼無知的考慮,而慣于實行“教師一統”的管理方式,即不分事情的大小、主次,班主任對此進行全面觸及和把關。此行確乎穩妥,但卻在抑制學生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時,亦導致了班主任勞動的費力和低效。所以,教師應下放管理權,在班級內部實行學生自治,即將主要管理任務交由班委會施行,因其更容易理解學生訴求,亦更易調動學生服從管理的自主性。而教師的主要任務便是指導班委會管理者,統籌大局,以真正發揮自身班級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作用。
例如:初一階段的班級集體活動是形成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使班級學生真正成為一體的關鍵。但在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生生之間的互助協商相比于班主任統一引領分配下的活動參與顯然更能夠拉近學生間的距離,亦更能夠鍛煉班委進行學生內部自治的能力。所以,在初一第一學期的運動會舉辦期間,我則和班級班委召開了會議,以在將管理權交由其的同時,指導其注意組織參與過程中的諸如班級口號、班級才藝展、學生參與意愿等關鍵點問題。在此之后的班委工作中,其便可以在彼此的協商下深入班級內部,進行號召鼓動。如集思廣益,廣泛征集學生關于主席臺前才藝展的創意,然后自主進行彩排和演練。如此,同學們的參與興趣感和積極性便會被極大調動,其班級歸屬感亦便會隨之逐步生成。
除此之外,我還讓班委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在觀探學生思想情緒狀態或讓學生進行自主反映的基礎上,生成一定的創意想法,如春游、參觀圖書館等,然后前來與我協商,進而決定落實或改善。如此,同學們具有相對自由的表達訴求的權利,這在形成班級內部自治大局的同時,每一位同學便會逐步生成班級參與意識與學習、生活自我管理的信心。
2.鼓勵贊賞式管理——外部強化自我管理
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德雷克斯曾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即學生可以從外部的鼓勵與贊賞中感知到外在對自己的關注,獲得外在對于自身的認可,覺到自己的價值,進而便自覺會生成持續向上的信心和動力,伴隨此的便是對不良欲望的約束和自律意識及能力的形成。但此一切的前提在于鼓勵與贊賞的正確和科學性,即“看見孩子”——不比較;關注過程——重體驗。以在進行學生積極行為的外部強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基于此的自我管理意識。
例如:班級后進生對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而言無疑是一大難以逾越的問題。對此,我們追根溯源發現:其與其它同學擁有同樣善良的本性,同樣擁有渴求得到尊重與認可的心,但教師在長久應試思想的影響下,往往單純依靠其較為薄弱的成績便將其不自覺地“貶”為班級底層,進而造成班級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病態面貌。后進生在被長久的忽視、排斥或與優等生的比較中不免自暴自棄,實現全面的班級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對于班主任而言也便為妄談。但對此,我則采取了平等對待、勉力扶持的策略。即首先根據其自身情況為其提出階段目標,然后指導、關注其實施,鼓勵其取得的一點一滴在態度、方法、成果等各方面的進步。如我會給班級內后進生在每周分別分發一張學習記錄表格,指導其填寫本周內每天將要完成的任務,并記錄完成結果,最后進行反思總結,以逐步找到自己的缺陷,并加以改正完善。而在每一周結束后,我都會利用周末等休息時間與其單獨召開會議,據其表格記錄進行指導,同學們也可以針對自身疑問進行自由提問。同時我據其每一個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學習態度和表現做出和其以前表現相較的鼓勵評價,而不再是將其與優秀學生進行魯莽無效的相比,加深其自卑感和差距感。如此,其便會感知到自己被重視、被認可,基于外部鼓勵的向前的動力便被持續增強,有效的班級管理也在其自覺性的自主管理中被自動促成。
3.自我價值式管理——內部驅動自我管理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級,成為企業、人力資源、教育等領域內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理論參照。其最高層級的需要種類是“自我實現”,即指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對此,馬斯洛亦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其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過程。基于此推動的學生自律區別于上述來源于外部鼓勵的強化而通過內部驅動來完成。此內部驅動便是真正的通向可持續性學習發展與可持續性自律的正確方向。
例如:“我的理想”是在各學段教育中既被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每一階段,同學們基于自身的經歷與思想轉變,對理想的認知或其理想本身便會發生一定的轉向。但唯一不變的是特定時期的理想是激勵學生在此特定時期自主向上、向前的不懈動力,而對學生理想的引導實現便是班主任通過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與學生基于此的自主管理促進有效班級管理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在每一學期開始前,都會讓學生寫一篇《我的理想》文章,然后我將此當做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學的窗口而對此進行認真的閱讀與記憶,并進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積極為同學們創造接近理想的機會、進行自我實現的平臺。如一位同學在其《我的理想》文章中寫道:“我想當一名作家,自由地書寫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傳遞被當今功利化的社會所湮滅的自然的風景、純美的感情與真正的生活”。對此,我便讓其擔任班里的文藝委員,負責文書宣傳與板報文字等內容;除此之外,我還推薦其去參加各個層級的作文比賽,讓其在更廣闊的空間內找到自身缺陷和優勢,從而在寫作領域內更具競爭力與自信心。如此,同學們便會在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的同時,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熱情、向上、在完全的內部驅動下高度自律的人。從而真正促進有效班級整體管理的實現。
學生自我管理作為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傳遞的是基于可持續性發展的教育的真諦,因而亦是各類班級管理模式的總方向、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