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彩宏
摘 要: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的基礎。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高中英語為研究對象,在分析了學生英語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對閱讀教學開展的方法進行了如下研究,以希望學生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僅供相關教育者研究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重要性;方法研究
有效的閱讀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閱讀入手,以加強學生聽、說、寫的能力,當然英語學習成績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練習,但終究要回到讀上來,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不是題海堆出來的。下面本文就以此為出發點對文章主題進行具體說明。
1.高中學生英語閱讀重要性分析
第一,從應試角度分析,以往的高考卷子當中,都會出現閱讀的題型,并且閱讀所占比重很大,各種考試都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充分的檢測。由此可見,閱讀在高考英語中舉足輕重,它直接決定著學生高考英語的成績。第二,從學習效率方面講,大量的閱讀不僅能培養語感,還可以強化對單詞、詞匯的理解和應用,這是因為在閱讀理解題目中,考查的不僅是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了詞匯,更是對學生能夠合理運用詞匯的檢測,如若高中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那么就會對閱讀產生興趣,長時間下去英語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2.高中英語閱讀方法研究
2.1基于意群閱讀
理解和速度是閱讀教學的兩個關鍵要素,在努力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要有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而意群閱讀方法則是提升學生閱讀速度的一個有效方法。意群閱讀多用在學生對長句子的閱讀中,如若學生將每個句子都加以重視,逐步的從頭到尾,可能讀完都不知道講了什么,所以在閱讀中可以將其劃分為若干意群:(1)I began to write stories (2)using all the English I grew up with (3)the English she used with me (4)Which for lack of a better term might be described as broken。
2.2抓住鏈接的關鍵性詞語
文中一些關鍵性的詞語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線索,通過對這些詞語的閱讀和預測可以知曉下面的文章,進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速度,以正確理解文章內容。一是用來表示關系的詞匯,例如and, neither..nor… either..or..等,還有because of this;being that;another important factor等表示因果關系的,二是顯示作者態度的詞語 比如supportive是表示支持的,還有suspicious是作者表示疑問的;三是敘述次序的詞語比如,first,last等。
2.3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
猜測詞義是閱讀教學常用的一個方法,一般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1)根據對上下文的理解進行猜測,在學生閱讀中,并不能全部掌握所有單詞,一些單詞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作者通常會將這個單詞的定義放在句子中,或者給學生一些對照的線索:This is the Shadowland of hope,and anyone with dream must learn to live there.可以推斷出Shadowland意為陰影。(2)根據構詞知識進行猜測,從構詞法的角度分析來看,英語詞匯大都由兩部分組成,詞根和詞綴,詞根體現的是該單詞的基本意思,而詞綴可以分為前綴和后綴,前綴的添加保留了該詞的基本含義,而后綴的添加則賦予了該詞新的含義,熟練的掌握構詞法,也能根據學過的詞匯推斷出生詞的定義。比如常見的否定意義的常用詞綴:dis/il/im/non……表示時間的常用詞綴:pre /post/mid等。
2.4尋找文章的主題句子
和漢語文不同,在英語閱讀中非常強調主題句。一般來講,在一個很長的段路中,特別是說明文的文章中,每個段落都會明確一個主題句子,所以要想抓住這一段落的內容,就要明確這一段的中心句子。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主題句子有可能是開頭,也可能是句子的最后一句,需要學生根據段落中出現的詞語來判斷和總結。
2.5掌握英語修辭手法
和漢語一樣,英語文章還會用到修辭手法,以起到凸顯文章色彩的作用。學生了解一些修辭手法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章句子的理解。一般常見的手法有明喻、暗喻、夸張以及反語等。
結束語: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能,并在閱讀實踐中加以運用,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此語言知識才會得到一定的積累,學生才能在廣泛的閱讀中開拓視野,提升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宋艷平.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英語閱讀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0):160-161.
[2]劉玉平.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學方法的改革[J].《考試周刊》.201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