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媛
摘 要:情景法是一種的新的授課方法,是以素質改革為支撐的促進課程深化改革的重要載體。語文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文化課,在實際開展授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強調氣氛的優化,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將情景法合理的應用到語文課上,所呈現的教學功效是十分突出的。鑒于此,本文主要就情境法在語文課上所呈現的具體作用,以及相關的授課手段展開合理的探討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用
前言:素質課改作為全新的發展要務,支撐語文課教學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對課程的規劃和實施提出全新要求。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對當前的生本目標進行明確,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注重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在此基礎上做好授課方法的全面更新。教師需要積極貫徹情景法構建新形態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能夠產生熱情和飽滿的情緒,并以快樂的姿態完成對課程知識的探索。
一、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分析
情景法作為一種新方法,具體指教師在實際開展授課活動的過程中,圍繞課程中所包含的相關知識要素,搜集與之相對應的直觀素材,并通過一定的載體生動的呈現到課堂上,幫助學生實現趣味學習、高效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授課環節,想辦法讓學生對課程本身產生學習上的興趣,是語文教師需要重要思考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決定課程本身能否順利實現深入改革的前提條件。在語文課上合理貫徹情景法構建優質的語文課堂,不僅能夠實現學習氛圍和環境的優化,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以興趣為指引產生深入探究的動力,全面提高學生在語文課上的積極性,以及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積極貫徹情景法,促使語文課煥發生機,充滿活力,實現高效化建設。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設置導入情境
在語文課體系中,導入是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影響學生興趣建設以及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先決條件。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是要對導入環節進行優化,在確定具體的授課目標之后,圍繞課程相關的教學素材搜集相關的情境要素,譬如,教師可以借助文化典故,以及趣味的文化故事,對導入環節的教學氣氛進行優化。讓學生在正式學習課程知識之前,能夠通過文化的涉獵以及情境的感受,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支撐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和發掘。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木蘭詩》時,則可以先通過一段簡短的文化故事展開課程導入,即“師:同學們,今天給大家講一段木蘭從軍的故事,話說北魏時期一姑娘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大家聽過這個故事嗎?生:聽過。師:那么大家對花木蘭這一形象有著怎樣的認知?大家不妨相互交流一下。”之后,教師將接下來的時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和體驗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從孝、忠、勇敢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明晰課程學習的具體任務和目標。
(二)設置多媒體情境
在組織語文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側重于現代化載體的應用[1]。在多媒體的依托下合理對搜集趣味的教學素材,并利用相關的投影設備直觀的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圍繞課程中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促使學生在了解基礎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在情感層面上達到一定的體會程度,從而保證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具有高度和深度。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濟南的冬天》時,有些學生可能沒有去過濟南,或者說對濟南的冬景根本不了解,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困惑。因此,教師則可以發揮的多媒體的優勢,通過網絡搜集與濟南有關的圖片,或者一些記錄濟南冬景的視頻,然后進行直觀和生動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對情境的感知,并配合自主性的閱讀,對濟南冬景所具有的特征加深理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情感層面與作者之間形成良好的共鳴。
(三)設置問題情境
在語文課上,教師需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和閱讀思路的規范性培養[2]。合理的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問題為引導進行思考和分析,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剖析問題的關鍵點,找準問題的解決思路,從而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完全內化和吸收,提高閱讀課的整體效能。
比如說,教師在組織《秋天的懷念》教學時,則可以結合文本內容以及具體的授課目標,設置系統性的問題體系,通過問題的設置對課堂的授課氛圍進行優化,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思索情境。如“從懷念誰?為什么懷念?為什么選擇在秋天?”之后,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其自主閱讀,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中關于母親的描寫進行自我總結、信息提煉,最終詮釋問題的具體解決思路和想法。
(四)設置探究情境
在語文課上教師要重點強調學生自主性地位的重要價值體現,并對課堂的形態,以及學生在課上的具體學習方式進行系統的更新。轉變學生被動性的學習形態,強調學生自主性學習意識的發揮,讓學生以合作、互助為主基調對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同時,探究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文章鑒賞,以及深入賞析等各項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探究鑒賞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基礎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審美思維和情感體驗實現更好的提升與強化。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孫權勸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構建良好的群文體系,為學生構建綜合性特征較強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師說》等文章進行對比分析,并從目標指引、情感內涵等方面進行交流,促使學生對文章中所蘊含的道德內涵形成深刻的解讀,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真實表現進行自我反思,督促和幫扶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品格素養。
(五)設置生活情境
在語文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樹立良好的生活化思想,嘗試著從生活中發掘素材,為學生構建更加真實并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以便學生可以在思想和情感上產生更好的共鳴,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品質。首先,教師需要注重生活案例的引入[3]。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圍繞具體的課程內容滲透相關的案例素材,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明確的閱讀學習目標。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背影》時,則可以引導學生就生活中關于自身對父親形象的理解進行闡述和分析,列舉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感人經歷,并利用自身的寫作方法描寫父親的某一特征,如父親的手、父親的肩膀等。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和拓展生活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基礎閱讀的過程中在情感層面上形成深刻的感悟。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春》時,則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自然、生活,觀察現實生活中春天的景象,學會感受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讓學生通過實踐拓展認識到春天的生機,并結合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藝術鑒賞和文化剖析,或者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融合其他學科,譬如借助美術將朱自清筆下的春具體的繪畫和創作出來,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實現創新意識和靈感的有效發掘,促使學生的素質實現全面的建設與多維度的開發。
結論:依前所述,情景法是一種新方法和新手段,同時也是支撐語文課實現素質課改深入發展的重要載體,所呈現的功能優勢十分突出。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是要積極貫徹情景法構建趣味并且生動性強的課堂氣氛,教師需要從導入、多媒體、問題、探究以及生活等層面出發合理設置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實現自主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基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和氣氛渲染下,形成良好的聯想思維,并加深對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讀。
參考文獻:
[1]張維維.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130+133.
[2]公偉.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策略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123.
[3]劉青如.初中語文課堂中情境教學法的使用策略探究[J].教書育人,2018(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