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蒲穎
摘要:伴隨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成為了現階段各項教育學科中的重要教學目標。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在傳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析,并提出相應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操作;有效策略
引言:眾所周知,小學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太過單一,教師占據課堂主體給學生灌輸學習知識,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逐漸失去學習興趣,數學教學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數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思想局限,靈活選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小學生年齡較小,其自控能力較弱,無法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到數學課堂中。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全面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實踐操作,從而獲得知識。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知”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頂點”的概念,教師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木塊,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幾個面,說出每個面的形狀,然后在動手觸碰每個面的相交處,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出棱后,讓學生數數有幾條棱,看看每組棱都有什么特點;最后,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部位,說一說有什么感受?引出頂點,數數有幾個頂點。這樣層層推進,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方法,不但使學生真正感知了面、棱、和頂點,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實踐操作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夠在思考探索中學習獲得數學知識,進而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圓柱的側面積”相關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課前讓學生制作一個紙質圓柱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圓柱整體,再分析圓柱的各個組成部分。接著讓學生把自制的圓柱拆開,然后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再卷成筒,這樣反復幾次,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的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么?寬是什么?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學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比較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內在和本質的聯系。
三、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是學習數學的初步階段,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這就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比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判斷哪些平面圖形是正方體的展開圖,許多空間觀念不強的學生覺得難度太大,無從下手,這時引導學生把正方體的平面圖畫下來,并剪下來,然后嘗試著去折,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輕而易舉就可以看出哪些圖形能拼成正方體,那些圖形不能拼成正方體。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了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并發展了空間觀念。
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指的不是肢體動作,而是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當學生動手操作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多區域都得到訓練,有利于激起創造區域的活躍,從而點燃學生的創新之花。數學課堂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中進行操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相關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先作一條高,然后沿著高剪開,再拼成一個長方形。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幾種作高的現象。幾種不同方位的作高情況經過剪、拼都可以拼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如此以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將靜態的結論性的東西轉化為動態的探究性的數學活動,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借助操作啟動思維,吸引到探究新知過程中。比如,在判斷三條線斷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時,有的同學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樣去判斷。首先,數學教師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三組不同的小棒,分別進行搭建,通過搭建,學生會發現其中有一組能圍成三角形,而其它兩組不能圍成三角形。其次,再引導學生去研究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兩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再研究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又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觀察比較,學生會發現能圍成的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然后,數學教師讓學生用準備的其它小棒進行驗證。如此以來,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在“圍”的過程中進行探究,發現規律,從而感知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特征。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結束語: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開展動手操作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
[1]王榮.合理操作 激趣增效---小學數學課堂操作現狀分析與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2):41-42.
[2]梁麗英.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21:55.
[3]陳佰香.淺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5,04:112.
[4]李恒紅.探究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5,0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