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精神經過了一百年的時間,仍然持續著偉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新時期,五四精神又將會被賦予新的內容和含義。本文對新時期下五四精神做出了新的理解,并且對高職學生的五四精神傳承和培養做了簡要說明,供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時期;五四精神;職業教育
一.前言
五四運動是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我國近代化的開端。五四運動給當時的中國以及民族的未來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也因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和愛國人士前赴后繼的,為民族獨立和國家發展做出偉大的貢獻。時至今日,五四運動已經過去了一百年,五四運動所產生的偉大精神不僅沒有消磨殆盡,反而在一代代青年人的身上,繼續傳承和發揚。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后,五四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又將會發揮出新的力量,產生新的奮斗方向和目標,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不竭動力。
二.新時期五四精神的內涵
在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五四精神的由來和發展做了簡要的闡述,并且對當下青年人賦予了美好的希冀。五四精神傳承一百年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同時,這也能夠說明,五四精神已經脫離了100年前的那場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運動,而成為了一種流淌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血液中的精神養分。在民族的獨立和國家解放,以及未來的新中國建設中,五四精神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不斷的激烈著中國的熱血青年奮發圖強,為不同的時代做出不同的努力。在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五四精神也正是迎來了百年紀念,在這樣一個的值得矚目的時期,五四精神的內涵將有更深的指導意義。首先,當代的青年人應該能夠深刻的認識到我國的社會現狀,從自身的領域中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相關領域內的變革。在國家層面上,青年群體應該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建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的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高職學生五四精神的傳承和培養
高職院校的學生是當代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精準的反應出我國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因此,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應該加強高職學生對五四精神的新的解讀,從多個方面對高職學生進行五四精神的教育和解讀,讓高職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五四精神的新時代新內涵。
1.堅持文化民族自信的愛國情懷
五四精神的本質是愛國主義,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正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迸發,才使得學生以及工人階級走上歷史舞臺,成為中國革命的先進力量。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下,雖然和平發展是世界的主題,但是國家關系依然錯綜復雜,尤其是世界霸權主義的現象依然存在。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間依然是缺乏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不自信的體現。比如很多學生盲目的崇洋媚外,對于國外的奢侈品牌有著盲目的追求甚至崇拜,對于本國的生產制造能力沒有自信,甚至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最起碼的常識。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成為我們的發展方向,但是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各領域的成就也十分的突出,許多學生對國家的發展和成就缺乏了解,所以才產生了各種不自信的心理。尤其是民族文化上,我國作為歷史文明古國,是世界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也在高職學生的心里失去了地位。新時代的五四精神在高職學生中的傳承首先就是改變這一現狀,在青年群體中實現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民族自信,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意識。
2.樹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念
新時期的中國,不論共產黨人還是普通群眾,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浪潮之下,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一些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職業精神和文明相對來說比較滯后。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對于求學的認識就明顯不足,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或者參加工作時,有很強烈的利己主義心理,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的衡量標準,甚至有些學生以出國定居作為人生的追求。在五四時期,中國處在最困難的時期,即使如此,那些有志青年依然在堅持學習,比如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還有一大批愛國青年,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毅然決然的回來報效國家。這些正是五四精神對于青年人的啟示,當下的青年人過多的追求安逸的生活,對于自己和民族未來缺乏最起來的責任感。當下的高職院校學生應該不忘初心,牢記歷史,尤其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共產黨人的光輝歷史,學習和發揚早期共產黨人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才能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中堅定信念,不至迷失自我。
3.發揚勇于探索、敢于擔當的時代精神
一百年前,五四運動在當地軍閥的打擊下仍然沖破了重圍,將運動的熱情遍布全國,這其中體現了當時青年人不畏強權、敢于擔當的堅定的政治理念。而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高職學生所缺乏的也恰恰是這種精神。從目前高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來看,缺乏克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勇氣。比較典型的事例就是學生在畢業找工作的過程中,多次碰壁而變得垂頭喪氣,對生活和未來失去信心,有的學生甚至一蹶不振,需要靠父母接濟才能生活。或者有的學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思進取、安于現狀,沒有拼搏奮斗的勇氣,或者是缺乏一定的斗志,在自己的家庭安排下,庸庸碌碌的度過生命,缺乏青年人的活力。五四精神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所要展現的,就是青年人作為社會的主力軍,應是發展和改革的動力,是未來的領軍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躺在功勞簿上混吃混喝混日子。
四.結語
新時期五四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對于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既是青年人不斷努力,拼搏奮斗的不懈動力,同時也激勵著青少年和社會其他群體團結一致,共同建設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早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成就。
參考文獻:
[1]劉俊梅. 對五四運動及傳承五四精神的再思考[J]. 長春大學學報, 2010, 20(7):89-91.
[2]易會滿. 傳承五四精神, 點亮青春光芒——在全行青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摘編)[J]. 中國城市金融, 2018, 384(05):11-13.
[3]郭瑋. “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傳承發展[J]. 西部學刊, 2017(11):34-36.
作者簡介:李智良,男,湖南婁底人,本科,學士,經濟師,教材計劃員和教師,研究方向:高職統計學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