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美 楊志
摘要:審美教育就是說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來凈化人們的心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審美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好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審美教育。本文旨在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意義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關鍵詞:審美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審美;素養;意境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進行美學知識的滲透,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任務。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去認識美、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和美學素養,造就具有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個性、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的一代新人。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每一篇文學作品,無論在語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結構上都充分表現著美,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自覺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通過與學生互動品析作品,讓學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韻味及審美理想。
一、品味語言美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通往心靈的橋梁”。是的,美的語言帶給人美的享受。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經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審美體驗的結晶,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不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例如:低年級課文中所選的古詩兒歌《小池》、《詠柳》、《雪地里的小畫家》、《柳樹醒了》……以和諧的音韻美、鮮明的節奏感為學生提供了極佳的語言范例。再如:《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優美的形式、鮮活生動的語句,散發著語言藝術的瑰麗光彩。而童話、寓言、小說中意蘊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種深沉而含蓄的美。《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到:“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只有認真讀、仔細想,才能領會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來。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
二、領會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從而產生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有一心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潛心科學研究的達爾文、愛因斯坦;有勤學苦練的梅蘭芳、懷素;還有深愛自己母親的陳毅、沉香……他們對事業、對科學、對真理、對人類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無不體現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好好揣摩他們的言行,并透過表面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運用判斷、比較等方法剖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尋找他們的思想根源,從而感知人物的形象與心靈。
三、分析意境美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實踐證明,優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課文《春》的重點就是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要讓學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動,然后在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意境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聯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藝術美喚起了學生心中生活美的回憶,從而加強了對《春》作者創設的意境的理解。
四、體悟情感美
語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滲透"及審美實踐的感染和陶冶來實現。體味感悟是關鍵,是核心。體驗是主客體的溝通,所以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實踐、體驗,通過教學藝術啟發學生進入體驗狀態。葉圣陶先生說:”最要緊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論文格式描述、多體會,一字一句不放過,引導學生揣摩語感,體味感情。"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無不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緣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學中要力求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并把作者創作時那種激奮的情感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表現出的豐富優美的情感,激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從而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理解課文的美,獲得啟迪和教益。采用多種方式啟發體味,引導學生感情體驗,并進一步擴展情思,是培養審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五、鑒賞整體美
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要調動學習的各種感官,讓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美,通過不同閱讀方式去分析、創作語言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也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寬廣的海洋、寒來暑往、鳥語蟲鳴,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多姿多彩地呈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但任何一篇關于自然美的描繪,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美的復現,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是審美教育的關鍵。葉圣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可見有感情的朗讀,是感知美、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六、訓練創造美
一個人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與他審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使學生成為評價美、鑒賞美的主體。
如學完《我的老師》這篇課文后,即布置同題作文,要求學生按照范文仿寫。同學們飽蘸情感的筆觸,描述了自己最喜愛的老師是嚴父慈母般的形象,贊美了筆下的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關懷備至的高尚情懷,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一片摯愛之情。語文中的審美教育既是一種潛移默化、實實在在的教育,又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實更好。
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要讓美的情趣充滿小學語文主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通過看、聽、讀、說,指導激發學生不斷地去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張金坤.《談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文教資料》,2005年34期.
[2]王平南.解析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J].華夏教師,2014(10).
[3]陳偉.《小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01年11期.
[4]周景獻.把審美教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J].品牌:理論周刊,2011(5)
[5]楊春銀.《創設情境培養審美情趣》.《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