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平
摘要: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從小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需要從小抓起,落實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而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并不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必須對數學教學進行全面改革,要想方設法來誘發學生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獲取更多數學知識的同時,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獨立思考能力
小學作為我國學生學習的一個初始階段,一直以來將小學教學作為一個孩子成長中必須要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好習慣伴隨我們一生也會伴隨我們走向成功??梢哉f,一個習慣的養成要從小培育,而小學正是培育學生學習習慣以及提升自身生活能力的一個關鍵時期。可以說在小學教學階段,三大重點科目:語數外,數學一直處于一個難點重點科目。數學科目的學習,尤其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那些天真爛漫的孩童來說,大多數學生對于數學學習難度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育中要培養小學生一個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無論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許多學生都會面臨偏科、弱科問題,而其中偏科弱科最嚴重的往往就是數學。數學教學它不是一個純文字理論性的東西,它是需要結合學生空間思維和思維邏輯,再結合圖像化處理和運算推理的一個抽象的學習科目,需要學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不妨著重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方面入手來進行數學有效性教學。
1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獨立思考能力即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在不借助他人幫助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在此過程中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不僅僅是數學,在任何一門學科中,獨立思考能力都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優良素質。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正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環節當中,應加大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相關的規定,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完成以下目標:一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智力得到全面發展;二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技巧之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成就感,樹立良好的自信,將獨立思考能力內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由此可見。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與此同時,受到當前教育環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給學生們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傳授,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的素質教育更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教育的本質即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2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就我國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說,存在的共通性問題是教學中往往注重課堂上的教師單方面講解,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面對滿教室的學生,教師往往會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他不保證每個人都能聽懂教師所講內容,而是在一定比例上確保大多數學生統一的學習效率。那么在這種一體化的教師統一指導下,理解力好的學生自然而然能夠聽懂,而那些理解力慢的學生,會處于困惑之中,就往往會尋求他人的幫助。而這樣就不利于學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會使他們養成一種依賴性的心理。長期如此,不僅會使他們養成這種壞習慣,而且也會喪失他們對于數學邏輯思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思考習慣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面對一些數學中關于幾何圖形計算教學來說,不僅要將課本上的文字向小學生進行傳達,也要把書本上所畫的幾何圖形進行圖像化轉化,糾正或逆轉某些學生腦海中所形成的固有畫面。這一個引導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習慣由被動變為主動,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幫助讓他們養成遇見問題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所學去逐步解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個課堂中教師不是主體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個知識傳遞的橋梁,事實上起著一個嫁接的作用,就是把書本上的內容嫁接到學生的腦海中去。但是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還是往往把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圍繞教師的教學而展開。教師講了某個內容學生才會去學習,還沒有養成學生自主提前自我預習、自我思考的習慣,這是不對的。而且這種情況下,教師教學方式往往單一枯燥,被動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3.1 課堂中讓學生成為主角。在之前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在課堂上聽課,老師是上課過程中的主導者,產生不了互動效果,學生的參與性非常差。如果你希望學生具有單獨思考問題的能力,他們必須要在課堂上采取主觀能動,在課上與老師進行一問一答模式,對難點問題進行一起剖析,主動有學生們參與進來,在這種的場合內,對提高學生對問題邏輯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授了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在小學數學教授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情況不同設計出適合的教學方案,因為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課程,也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養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學習中充分發展學生單獨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
3.2 加強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對學習的自主思考在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鼓勵后會更加快速地發展。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持續更新以及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轉變都能有力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實現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認識圖形”相關內容的教學中,基于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事物來加深對圖形的思考,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發表思考的結果,使數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好地培養。
3.3 選擇新穎的教學課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嘗試采取不一樣的教學策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選擇更加豐富的、有趣的材料,從而增添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一年級的學習時,有用字母表示數字這一個教學板塊,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學習。首先,全班同學和教師都圍成一個圓圈,從1開始進行報數,當數到3或是3的倍數的時候,就無需報數,而是采取拍手的形式來代替,也就是說從第一個學生開始,剩下的學生依次是2、拍手、4、5、拍手,慢慢的數字越來越大,出現3的倍數的概率也逐漸大了起來,學生不熟悉的數字越來越多,自然出錯的概率也就會越來越大,尤其是進入到30—40的區間內,很多學生都會混淆數字到底進行到了哪里。對于出錯同學的懲罰就是上臺表演節目,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變得更高,也會越來越主動,在進行完游戲之后,教師可以針對這個游戲進行提問,讓學生想一想在游戲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規律?讓學生結合剛剛其他同學的表現進行探討,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出來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自然也能夠更好地培養了。
4 結束語
對于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十分重要。教師應加強自己的綜合素質與教育能力,采取多樣化的培養方法,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穩步提高,做到真正地熱愛思考,同時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超, 簡華. 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 教育觀察(下半月), 2017, 6(3).
[2]馮超. 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J]. 學周刊, 2018, No.368(20):70-71.
[3]馮琪.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路徑[J]. 學周刊, 2017(18):102-103.
[4]王艷麗. 關于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問題研究[J]. 考試周刊, 2018(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