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李菊菊
摘 要:在當前時期的小學基礎教育事業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十分的關鍵,而閱讀教學環節更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還能促使學生逐步的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進行分析,并且提出幾點有效的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
引言
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閱讀更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是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關鍵。因此,教師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予以更多的重視力度,以便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取更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在當前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設計的課文內容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進行學習時不僅能夠充實學生的知識架構,還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做出正確的引導。而我在對小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后,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各方面都處在一個正在發展的時期,很多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經常因為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較為薄弱而無法通過有效的閱讀理解文本當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從而對于語文閱讀學習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未能做出相應的改革,略顯乏味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難以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這也是影響學生提升學習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巧妙設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關鍵,也是幫助學生感知語文知識魅力的最佳途徑,因此,在實際構建語文教學實踐方案時教師便要合理的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待知識,通過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設計一些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形式來展開教學活動,以便于構建起更為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例如,在教師教學到《神筆馬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出趣味的故事情境:“從前有一個叫馬良的小朋友,他非常喜歡畫畫,但是這個小朋友卻沒有錢來買一只畫筆,于是他的畫就畫在了沙地上、墻壁上,經過很久以后,馬良的畫活靈活現,他畫的小雞甚至能夠招來真正的老鷹,他更加渴望擁有一支畫筆啦!一天晚上,馬良半夢半醒中看見了一位老爺爺,老爺爺給了他一支畫筆,醒來之后馬良發現這竟然不是夢,他真的擁有了一支畫筆,并且在馬良運用畫筆后發現只要畫什么便會出現什么,畫了一條魚,魚就擺擺尾巴跳到水里了,真是一支神奇的筆啊!那么同學們知道馬良之后都用這支筆畫了哪些東西嗎?”學生聽了教師講的故事之后紛紛表示出了極強的好奇心,想要了解到更多故事的內容,而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課文中探尋后來發生的故事、合理的展開接下來的閱讀活動。
(二)以讀寫結合展開教學,強化閱讀教學實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環節是十分關鍵的,寫作教學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教學意義,而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也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閱讀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積累寫作素材,而在寫作教學當中能夠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鞏固知識,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以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以便于進一步強化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師教學到《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本則課文中主要講解的是作者對于自家墻壁上爬山虎進行觀察的一些事情,而在本節課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的知識則是以下兩方面內容:其一,引導學生掌握爬山虎的基本特點;其二,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結合于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分析后,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幾張關于爬山虎的圖片,并且提出如下問題:“圖片中的爬山虎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緊緊地貼合在墻壁上的?”而學生的答案自然的爬山虎的“腳”,而教師便要繼續提問:“那么同學們能給老師詳細地講講爬山虎的腳的特征嗎?”對于此問題,生活經驗有限的學生還是很難順利回答的,接著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當中尋求答案。而在學生進行過閱讀活動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自己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寫作活動,如每天上學放學都會路過的一棵小樹、屋檐上飛過的燕子都能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寫作素材,而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開動頭腦,將自己在生活當中的觀察融入寫作當中,促使文本作者的寫作思維能夠結合于學生自身的寫作思維,以便于能夠進一步發揮出閱讀學習的實效性。
(三)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要時刻記得將閱讀的自主性歸還給學生,以便于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從而在閱讀當中汲取到更多的知識養分。而為了達到此教學效果,便需要教師合理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一些課外閱讀讀書活動,以便于能夠將閱讀滲透到學生的個人意識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單,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向來選擇閱讀文本,如《海底兩萬里》、《尼爾斯企鵝環游記》等讀物都是十分有價值且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接著,在學生閱讀過讀物之后,教師可以選擇在每周選取一個固定的時間來組建一個課外閱讀交流會,在活動當中學生要分別介紹自己所閱讀的讀物,并且講講自己對于讀物的看法以及推薦其他學生閱讀此讀物的原因。在此過程當中,輕松、和諧的活動氛圍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而學生也能在閱讀讀物時擴展自己的知識架構、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也能檢驗到學生的閱讀情況,也便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產生終身閱讀的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還需教師引起相應的重視,通過合理的轉變教學思想來構建出有效的教學方案,以便于輔助教師更加順利的展開教學活動,從而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羅樹琳.淺論偏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以貴州省黔南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34(6):67-69,73.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5,(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