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 要】“數感”主要是指學生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在新課程理念下,數感在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一面。培養學生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系。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立足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感,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數感,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發展數感,從而促進學生數感的培養。
【關鍵詞】數感;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培養途徑
一、在生活中積累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小學生知識和經驗的獲得大都來源于生活,因此,學生數感的培養同樣離不開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立足于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感。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以教室內的一切資源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提一提物品、背一背同學、猜測重量等方式,讓學生對物品的重量產生初步的印象,然后用電子秤稱一稱研究對象的重量,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克和千克的實際重量。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讓數學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趣味化、生活化,而且可以讓學生獲得數感的啟蒙。
二、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數感
學生自身的差異,導致學生對于數的意義和作用的感知和理解也會有顯著的差異。正如蕭伯納所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進行交流,就會有兩種思想。”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師生、生生互動與交流,讓學生形成數感。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中,讓學生到家電商場調查與記錄電器的價格,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學生帶來的資料非常豐富,他們激烈地討論著。對于同一電器,不同學生調查的價格也有所不同,比如冰箱標有799元、1399元、3599元、6790元、10199元等不同價位。學生在開放的互動討論中,不斷豐富自己對于數的認知。
三、在解決問題中培養數感
數感是一種對數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具備良好數感的學生能夠自由地發揮和靈活地運用數感,而不需要有意識地去主動探索,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感知、探索與發現來發展自己的數感。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周末春游活動中,有21個同學想要劃船,但每條船上最多只能坐5個人,那么他們最少需要租幾條船呢?
在這個實際問題中,教師不是讓學生簡單地用除法計算,而是需要讓學生體會到商4余1的實際意義,其中,4表示4條船,1表示還剩余1個人。由于每條船最多只能坐5個人,所以一共21人,如果只租4條船,則還有1人剩下,所以,還必須要租一條船,答案應該是最少需要租5條船。事實上,從現實問題的角度來考慮,還可以采用其他的坐船方式,比如,4條船坐4人,1條船5人;或2條船坐4人,2條船5人,1條船坐3人等。這些都是符合我們生活實際的且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法。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數感,才能靈活地選擇多樣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感并非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體驗與感悟逐步建立起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會用“數”的思維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發展估算、心算等技巧,有利于學生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忠民.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感的培養[J].數學教學通訊,2017(22).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