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初中音樂課堂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大陣地,在開發學生智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下,隨著社會對于音樂教學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刻,如果更好地孔子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呢?本論文從初中音樂教學入手,筆者結合的工作經驗談一談具體的實踐策略,希望對其他地區的教育者有一定的啟迪。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音樂;欣賞課;實踐
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種形式,音樂課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們聽一聽歌曲、唱一唱歌曲,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課的實施,引領學生在一步步音樂作品的賞析中獲取到更多的音樂知識,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結構,從歌曲中感悟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發展、文化傳統,讓學生感悟音樂學科獨特的美學價值與審美意義。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結合具體的實踐,來介紹如何上好初中音樂課。
一、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技術進入到了學校課堂中,促使我國的音樂教學手段發生改變,音樂類的教學面貌也煥然一新。進入青春期階段的初中生,他們對于一切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美好的祝愿,他們富有理想和追求,如果可以引入信息技術教學,借助其多種多樣的功能,可以打造一個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課堂,盡情展現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激發學生興趣。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第一單元的《七子之歌一一澳門》,本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引領初中生去了解“澳門”地理位置和相關歷史,進而學會去用歌聲表現企盼祖國統一,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關于澳門回歸的視頻,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激動人心的一刻。視頻中不僅僅展現了澳門回歸的光榮一刻,還回憶了澳門的發展歷史,幫助學生們更全面、立體認識了本作品的創作背景。隨后,教師提問:假如你是一名澳門同胞,你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渴望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情感?學生自由發言之后,教師總結,并趁機引入作曲家李海鷹是如何表達他對祖國的情感的,也就直接引入了新課《七子之歌——澳門》,帶著一種神圣、自豪的情感,學生們走進了本課學習。
二、精心設計環節,有效調動學生情感
新課標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經過幾年的音樂學習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采取“音樂小先生”和“自導自演”的方法,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的情感,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開展人教版七年級《青春舞曲》的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教法上,教師可以選出班里唱得出較棒的學生來當大家的“音樂小先生”,一個組一個先生,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哪一組唱得最好。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一方面能夠有效地顧及到每個人的學習,特別是那些學得慢、學得不好的學生,在小組之中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另一方面,“音樂小先生”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體會到了當老師的樂趣,同時體驗到“教”與“學”的快樂,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多作為一個評價者,進行積極的鼓勵性評價,及時進行德育滲透,號召學生們去珍惜青春,奮發向上。這樣的音樂課堂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和主動性,也為學生之后的音樂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開展課堂討論活動,引領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課堂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對于音樂這種充滿人文色彩的一門學科,只要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之下,才能放松學生們的心情,讓學生們能夠積極調動自身的思維參與審美活動。為此,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們去交換想法,分享感受,有助于學生去把握作品的情緒。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青春舞曲》,這是一首新疆民歌,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生動,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學生們一起聽賞完這首歌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去討論這首歌曲的旋律、節奏的特點,說說它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由于這首歌耳熟能詳,大多數學生都聽過,學唱難度不太大,在小組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們很容易得出了答案: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我們要帶著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活力的情緒進行演唱。這樣的教學課堂,給予了學生們充分的自信,挖掘了學生內在的潛能,區別于老師教、學生跟著唱的舊有教學模式,自然效率比較高。
總之,音樂課堂應該要讓學生們享受到藝術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教師成為了局外人、旁觀者,而是其實我們要學會轉變自己的角色,要成為新時期音樂課堂中的參與者和服務者,把一切“教”的活動落實在“學”的活動中,通過給予學生空間以從而最大限度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引領學生們在音樂課堂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在音樂體驗中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端木萍萍.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J].當代音樂,2017(18):35-36+39.
[2]鄧珊珊.關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問題的分析[J].音樂時空,2016(02):17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