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太
【摘 要】小學數學科目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學好小學數學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發展均是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計算題貫穿始終,但是小學生對于計算題的熱情似乎不太高,計算題給學生的感覺是枯燥乏味,因此降低了教學效果。本文就談一談小學數學計算題教學的技巧。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題教學;技巧分析;策略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在認知、理解、思維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均較低,這就限制了學生對小學數學計算題的學習效果。計算題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頭疼的學習內容,對老師來講教學的難度很大,學生對計算題沒有興趣,由此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影響后續的學習[1]。那么怎樣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計算題的教學質量呢?下面來談一談。
一、建構良好的環境,并實施合理導入
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我發現學生通常是比較喜歡形象生動的事物的,比如說一些新鮮色彩的圖片、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往往興趣濃厚,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為了提高小學生們的計算能力而給學生留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反復練習,這樣雖然能夠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卻不能長久,最后學生以不感興趣而告終,嚴重影響了教學理想效果的達成。由此,數學老師可以嘗試著轉換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為學生創建寬松、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們對數學課堂的印象不僅僅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動有趣的,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學習是有趣的,這樣小學生們會更加愿意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發揮主動性,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將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計算類題目在進行引入時用動畫畫面來展示。在進行加法教學的過程中,我就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在一個花園中,花園里面原來有兩朵花,后來園丁又種了兩朵,請問現在一共有幾朵花呢?以這樣生動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很好地引發學生對加法的理解,然后再講解減法的時候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我切換一下畫面順序,原本有14朵花在花園里,現在摘了兩朵,還有幾朵呢?這樣小朋友們能夠在生動的畫面下更好地理解加法、減法的深刻含義,由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的是生動、鮮活的畫面,學生能夠非常集中精神,從而學生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2]。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設計獎勵機制
計算題對于小學生來講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此學生不愿意去學習,在進行計算教學的時候,學生多是心不在焉的,這樣會大大限制了理想教學的達成,由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需要轉換教學方法,以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挖掘學生的潛力,來幫助學生們提高和進步。通過對小學生們的觀察,我發現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喜歡游戲、故事等活動,并且學生們喜歡集體活動,游戲、學習、寫作業等都喜歡一起進行。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可以對小學生們進行一定的組織,幫助小學生們進步和提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老師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分組原則進行分組,然后可以用競賽的形式,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定的計算題,讓學生們進行比賽。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中的每個學生會進行一定的任務分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以此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學習是十分有趣的,進而喜歡上做計算題。我經常這樣做,分組比賽,效果很不錯。
此外,很多數學計算題目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對于小學生來講是很抽象的,很多學生們會繞不過彎,不知道應該怎樣計算,例如“( )+ 9=5+( )”,老師可以把這種比較復雜的題目交給每個學習小組,讓學生盡情討論,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每個學生屬于一定的集體,學生為了使自己的小組能夠獲取榮譽都會積極加入談論中,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出謀劃策。在每個小組中,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每個小組成員在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后得到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難題,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會油然而生,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要想解決難題,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是老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組織過程中,老師要當一個引導者而不是參與者,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與探索,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此外,老師還要嘗試著走到學生們當中去,聽聽學生們的思路和方法,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態,觀察和了解學生們的計算思維和速度,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3]。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要深知計算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對此,老師要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積極分析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和思路,將學習內容和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計算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參考文獻:
[1]傅磊.淺析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措施[J].時代教育,2013(24):277-277.
[2]佚名.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2):248.
[3]楊秀芬.淺談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J].未來英才,2016(5):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