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
摘 要:當前,伴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包括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改變了以往以應試教學模式為主的教育方式,促進了包括微視頻在內的新策略、新模式的引用,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應當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從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一套實踐性強、教學成效高的識字教學措施。
關鍵詞:微視頻 小學低年級 識字教學 運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02-01
1.識字教學微視頻的簡要概述
微視頻識字教學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表現創新的教學形式,以觀看教學視頻為教育形式,轉變以往教師依靠“填鴨式”教學,教學計劃的靈活程度相對較高;二是、內容豐富趣味性高,微視頻識字教學其主要內容是將現行課本中的識字內容以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動畫、兒歌為創作背景,將教學識字內容融入其中,促使學生能夠在觀看兒歌、動畫的過程中學習字形的表達方式,例如:《春曉》故事中,可以通過對動畫的觀看,明白春天到來的時令特征,包括花、鳥、魚、蟲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形態等;第三、延續性強適用范圍廣,識字微視頻由于是通過電子設備進行播放傳送,既可以在教師課堂上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習,同時也可以在課外進行學習鞏固,加深對于識字的印象,適用范圍不受空間因素的影響。
2.微視頻識字教學在課堂教學與家庭學習中的應用
從課堂教學方面來講,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課堂教學為例子,《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主要講述的是毛主席在革命勝利以后,為解決老區人民吃水難的問題,帶領機關干部、戰士等為群眾挖井的故事。在實施微視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制作與課文有關的視頻或是引用相關的動畫視頻資料,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賞析,讓小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毛主席在挖井中所體現出來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于此同時,在進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句進行引導講解,引導小學生帶著問題回到視頻當中,鍛煉小學生獨立參與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從家庭學習方面來講,由于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范圍,使得部分小學生無法在課堂內對所講解的教學內容完全消化與理解,需要在課外進行學習鞏固,但是由于家庭成員的教育素養和教育方式,無法對小學生的學習難點和重點進行有效輔導,這時需要借助微視頻識字教學來完成課后練習過程,例如:對于古詩詞《靜夜思》的學習,小學生無法在課堂內對所表達的思鄉之情進行充分理解,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尋找與靜夜思有關的微視頻,對其進行反復觀摩,并帶著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觀看,從而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能夠由小學生獨立完成,加深對詩詞字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3.加強微視頻識字教學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應用的主要措施
由于微視頻識字教學所表現出來的優勢特性,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小學生獨立識字、認字以及掌握基本的語言交流方式,對于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成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因此在新課標教育體制改革的環境背景下,加強對微視頻識字教學的應用依然成為識字教學創新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當在現有教學環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識字教學現狀逐步提升對微視頻教學的應用范圍。
一方面,應當在遵循現行新課標教學制度的前提下,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體系進行科學化、規范化設置,重點是在原有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增加對微視頻教學的運用比重,針對微視頻教學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教學設施以及教學計劃等構成要素,在結合現行識字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現狀以及課堂環境氛圍等因素納入到教學規劃當中,例如:將學生愛看的視頻類型、視頻內容等進行信息采集,并作為進行微視頻選題的重要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在實施教學實踐活動當中,應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以及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在微視頻識字教學的帶動下,以教學內容進行情景化設置,圍繞微視頻播放內容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在觀看過程中遇到的難以理解的字形、詞語等方面內容,并在觀看完畢后進行成果匯總展示,輪流在課堂中進行分享發言,教師則針對發言的內容和討論的成果進行綜合講評。
綜上所述,微視頻識字教學模式其本身所存在新穎的教學形式、豐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成為現階段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創新改革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識字能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主動識字興趣,實現良好的教學實踐成果,為此應當從構建教學體系、教學內容選擇、課外教學輔導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逐步實現培養小學生識字認字綜合素質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莎莎.小學語文識字類微課資源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張瑞林.試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微課的應用[J].讀書文摘,2017(1):163
[3]楊益.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中微課的應用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7):514-51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