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肖
◆摘 要:本文以陽江本土素材為載體,結合高中政治課的教學實踐,提出了通過充分挖掘本土素材,培育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本土素材;思想政治;培育;核心素養
2016年9月,教育部項目組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明確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社會責任、樂學善學、人文積淀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其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含“法治意識、理性精神、政治認同、公共參與”四個要素。培育核心素養課堂應成為主陣地,教師如何通過課堂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一道彰顯教師智慧的考題。本土素材具有貼近生活、親和力、感召力強等特點,可以發揮其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本土素材,以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嘗試。
一、挖掘本土素材,樹立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指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與遵從。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不僅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維權能力,還能減少學生違法行為的發生。筆者認為,充分挖掘本土素材,選取學生身邊真實的事例,引發其思考,能讓法治意識深入其心。
在教學《市場配置資源》時,筆者選取了陽江共享單車出現假的轉賬二維碼事例。2018年3月24日,首批共享單車出現在市區盈信廣場,引來許多市民“嘗鮮”。但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一些不法分子破壞自行車原來二維碼,直接貼上自己的收款二維碼。用戶一旦沒有分辨清楚掃到假的二維碼,就會跳轉至轉賬界面。同時,不法分子還經常會將自己的收款頭像設置成共享自行車的logo,極具迷惑性。陽江已有多名用戶因掃到假的二維碼而遭受損失。
通過事例分析,引發學生思考,課堂探討讓學生達成共識: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都必須學法、遵法、守法、用法。從而指引學生樹立法治意識,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對憲法和法律信奉與崇拜,積極主動地遵守法律法規。
二、挖掘本土素材,培育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課堂上調動和保障學生的“話語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有思想、有理智的學生。
在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講解“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時,筆者設置了探究活動:觀點一: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是財富,應好好利用;觀點二:有人覺得,傳統文化是負擔,應徹底扔掉。將全班分為兩小組對兩觀點進行辯論。正方辯手認為:傳統文化是財富。并用陽江風箏傳統制作技藝加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反方辯手認為:傳統文化是包袱。并結合陽江疍家的男尊女卑思想加以論證。
通過辯論的形式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用辯證法一分為二的思維評析兩個觀點,同時融合熟悉的本土文化素材嚴格論證,辨明傳統文化在當今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對本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做出理性分析,形成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三、挖掘本土素材,增強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與贊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高中政治課堂融入本土素材,增添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能塑造學生熱愛家鄉的品質,從而使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政治認同得到強化。
在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時,筆者在課堂最后一環節設計了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陽江的某些傳統文化正逐步走向衰落的資料。
資料一:十多年前陽江市已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風箏之鄉”,但如今很少年輕人有耐心去學習,而一些用現代設備生產的風箏盛行,使得陽江風箏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受到嚴重沖擊,亟待加以扶持和保護。
資料二:陽江漆藝歷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但隨著各種新材料日用品的興起,實用型漆器制品受到了猛烈沖擊。如今還在從事漆藝的老師傅已寥寥無幾,陽江漆藝已處于失傳邊緣。
融入本土文化發展的現狀,給學生心靈帶來震撼,引發其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陽江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啟迪學生內心深處的政治認同。
四、挖掘本土素材,引領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學活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教學扎根于現實社會生活。
在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時,筆者采用社會實踐調查的方式,動員學生深入社區、文化館、古村落等地挖掘本土文化素材,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筆者將全班分為四個小組,課前布置每個小組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陽江傳統文化及其在今天的演變過程,課堂上各小組分享調查收集到的本土文化。
第一組:介紹陽江的傳統習俗,重陽節放風箏以及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
第二組:介紹陽江的傳統建筑,南恩路的騎樓和雅韶十八座。
第三組:介紹陽江的傳統文藝,陽江童謠和山歌。
第四組介紹陽江的傳統思想,陽江漁民敬畏自然、感恩海洋的傳統思想。
作為陽江人,學生對陽江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認識得不全面,通過這些活動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升本土人文素養,還有效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課堂作為培養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教師要善于挖掘本土素材,從中提煉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并將之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培育理性精神、增強政治認同和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垚.淺論公民的法治意識[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1):169-170.
[2]施向敏.淺談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與理性精神[J].中學政史地,2016,(12):90.
[3]陳式華.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培育途徑探究[D].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17.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融入鄉土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行動研究-以高中政治課為例》科研成果,立項批準號:2018YQJK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