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振宣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促進著教育觀念的改變和教學手段的提高。把互聯網技術引進到高中生物教學中來,改變了以往的“粉筆+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加大信息量的傳授、彌補實驗不足、突破教學難點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作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教育理念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中教育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繁多,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要順應時代的要求,積極主動掌握網絡多媒體知識技術,廣泛運用互聯網資源,繼而適時靈活地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輔助高中生物教學,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筆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思考了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改進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教學”的必要性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在生物學習中,學生常常遇到一些難于理解的抽象知識,從而對生物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降低了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要真正理解這些知識,學生需要一個從抽象認識到知識獲取的過程。應用互聯網和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可以直觀地解釋一些生物現象和規律,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化不可操作為可操作過程,化解知識難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對于《減數分裂》教學難點的突破,可以事先制作染色體模型的學具,提出問題,并利用互聯網收集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分組構建減數分裂的過程,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教師通過互聯網上的Flash動畫展示減數分裂過程,進行總結提升。這樣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在構建減數分裂過程的模型中,學生不斷地質疑,修正錯誤,從而達到突破難點,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從教學效果看,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現多姿多彩的視聽世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既降低了生物抽象知識的認知難度,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達到最優的效果。因此,對比傳統教學模式,應用“互聯網+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二、互聯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以網絡技術的應用為主。一方面,在網絡技術應用中,合理開發與應用網絡資源,合理運用校園信息交流平臺以及校內資源庫平臺。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諸多資源制作貼合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課件以體現和實施網絡多媒體輔助教學。具體運用策略如下:
(一)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有用的資料,制作更好的生物教學課件
通過網絡多方搜尋相關的教學資料,包括文字介紹、圖片、動畫、視頻等文件格式,集各方之所長精心制作PPT教學課件,逐步提高生物教師使用網絡多媒體輔教的技能,竭力解決一些“多媒體輔教”中的具體問題。
(二)有效合理地利用網上資源進行生物教學
在利用網絡多媒體輔教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以教材課本為基礎,合理地利用網絡,豐富課堂活動,從而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互聯網平臺促進課外學習互動,提高學習質量
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在網上為學生構建一個課后互動學習、做作業的平臺,如“一起作業”的微信、QQ群等,在群里學生可以自由相互分享各自學習的經驗心得,也可以提出一些學習中的問題或困惑,更可以向他人求助,解決作業中的難題。
(四)利用互聯網平臺培養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
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學習。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向學生推薦有益的、高質量的生物同步授課視頻、微課等來輔助學生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學生養成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的習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瀏覽生物學最新發展新聞、參加網上生物學習論壇、參加生物競賽,引導學生在網絡空間享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建立生物科網絡資源素材庫
為了能夠使生物教學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在應用網絡資源過程中,我們從互聯網上獲取了大量的生物科資料,包括圖片、文本、分類總結和反思、課件、音頻、視頻、動畫等。利用課余時間,我們對材料進行了總結、歸納和整理,建立了相應的素材庫。筆者經過幾年的努力,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高中生物教學素材庫,對各種網絡資源進行分類整理,使得課件的積累和應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制作課件和應用課件的效率。
三、運用“互聯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運用互聯網可以增大課堂信息量,但應避免把課堂內容變成問題的羅列,應適時地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加強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進行相互的交流之后,能夠對這些問題的本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對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具體的實施就是,按學生總人數將學生分為人數較合理的小組且選定一個小組組長,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組長記錄小組內同學討論的具體內容、各自的看法和發言情況等,這種討論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導能力會有較好的提升。舉一個實際教學中的例子,在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對“隔離導致物種形成”這部分內容進行初步學習后,因涉及到許多概念,學生對物種及物種形成的知識理解還是不夠深刻。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探討,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認識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二)教學中要把生物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生物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體,以及與之相關的環境因素。因此,生物學的知識涉及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體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和保護等等,無一不與生物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聯系實際進行生物教學是生物教學一貫所遵循的教學原則,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有一定的脫節,表現出滯后性,教師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學生分析和解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學現象,學生所學知識就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對于在校學生,必須培養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而課堂教學是我們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料、擴展學生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多媒體技術具有運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顯示與重放、模擬、仿真與動畫技術等功能的應用,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在生物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強化聯系現實生活實際的意識,運用互聯網了解生物學新進展,而且要引導學生關心、關注和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指導學生運用生物學的原理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遺傳與變異現象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在講授“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內容時,提出了“為什么父母都不是白化病患者,卻生了個白化病的兒子?”“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聽到這些問題,學生有一種渴求知識的沖動,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這些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好奇,進而開動腦筋思索,積極發言。
四、結語
在教育改革后,“互聯網+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它的模式新穎,目前在各大高中大為推廣。因為它創造性地把最新的科學發展技術與教育教學在一起。因此,以后在講授高中生物時,應最大可能地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增加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光榮.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J].中國教研交流,2008(7).
[2]張森,宗緒鋒.多媒體CAI課件基本原理與制作技術[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子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J].中國遠程教育,2004(5).
[4]李國奕.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創設.
[5]龍海英.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適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