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王炳光
摘 要:隨著高中教學任務的不斷深入改革,社會中各個工作角色在了解相關改革目標之后,尤其關注高中教師的物理教學設計情況和高中生的物理學習情況,而物理對于偏好“理科”的高中生來說,無論是教學時間、側重重點、日常練習,還是最現實的考試分數,占據的整體學科比重越來越高。基于此,筆者從高中物理目前的教學教學設計中出發,談及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并分析未來化高中物理教學方向的設計要點。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多元教學
1.引言
據目前的高中生反饋情況可以得知,現實學習中的高中生還不能完全認識物理這門學科,只是為了“學習”,且大多數學生都認為物理課堂設計枯燥乏味、物理課本單調無趣、教師教學側重應試講題。筆者試從目前的高中生反饋的情況出發,結合課堂設計、課本設計、學習設計三個方面的內容簡要分析目前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高中物理的未來化教學設計。
2.目前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2.1課堂設計容易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課程目標已經進行了部分改革,但是仍會有“應試教育”的影子。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課程備課設計的時候,把為了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放在第一位,物理教學中大多教授考試技巧,對實際的物理知識的講授過于枯燥和單調。除了此項設計之外,由于條件限制,學校里只配置了部分教學器材以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而適用于學生的參與環節過少,學生對高中物理的理解停留在片面知識階段,學習興趣慢慢支撐不了過多的刷題訓練。
2.2課本設計容易出現的問題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材設計,側重對知識的講解,對相關知識的涵蓋能力不足,同樣作為偏向理科的教材,與數學教材的聯系并不密切,缺乏有效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另外,為了方便教學,對知識點做了大量文字性解釋,但是這樣只做到了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忽略了教材的適用主體,也就是學生的感受。除此之外,對數學相關知識能力要求過高,但未在相關知識點進行說明,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不利于與數學教材進度的對接。
2.3學習設計容易出現的問題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大方面都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而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掌握并理解的知識點較多,學科之間連接度低,導致學生應對能力不足,再加上,一些學生因為公式復雜繁多、計算繁冗費時、思維缺乏鍛煉而對物理學習興趣極低。另外,由于教材設計不足,與實際生活差距過大,學生會產生一種厭學心理,認為以后用到物理的機會很少,導致學習偏向失誤。再加上物理課堂各部分的應用比較密切,一旦學生有一些知識點理解不夠或是容易忽視,都會反應到考試層級中。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物理的固有興趣。
3.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的未來化要點
上文中涉及到的高中物理教學問題需要在教學設計中盡量解決,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后掌握的知識點實時反應到考試成績中,并據此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學習興趣,是高中物理教學必須要觸及的問題。筆者試從上文談到的一些問題中,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的未來化要點。
3.1注重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
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實際教學為例,注重引導學生用物理知識對接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讓學生始終保持著了解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在課程設計中,灌輸學生周圍都是物理知識這種概念,讓他們養成關于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與實時性。例如在講解高中物理知識中關于加速度的概念時,引導學生先從變化與變化率開始思考,不斷深入教授兩者之間的區別,慢慢理解一系列的概念。
3.2注重教學中培養轉化能力
物理知識不單單只停留在書本上,它是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結果。建立在學校實際的操作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把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對接,讓學生更加生動地理解物理知識。例如,學習牛頓第三定律的相關物理知識點時,教師利用多余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嘗試用實驗理解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并在此過程中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教師講解相關原理延伸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提前了解以后的教學中的學習“功”。
3.3注重教學中強調問題意識
在課堂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講解“剎車問題”時,在實際課堂開始之前,給學生展示交通事故現場圖,引入相關知識的教學,提示學生由所給的信息判斷事故的因果,這樣既實時考察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強調了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可以取得問題意識加深教學印象的作用。
4.結束語
由于當前對高中物理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現實中高中物理教學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生因為當前的教學模式在整體評比上對物理的評價度和喜愛度不高,本文談及的部分教學設計改革重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但是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仍然需要時刻更新,不斷進行教學和學習兩個層面的新改革。
參考文獻
[1]東亞昌.淺談翻轉課堂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周刊,2020(12):30-31.
[2]王大寶.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20(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