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雙
摘 要:人之所以區別其他動物的主要標志就是人具有基本的行為準則,有基本的是非對錯觀念,有羞恥心。評價社會進步的標準不是看這個社會設備多么發達,儀器多么先進,人們多么富有,而是整個社會人們的道德下限。中職對人才的培訓也應該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中職德育教師也應該重視中職學生的品德教育。
關鍵詞:中職德育;培養方法;核心素養
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在學校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不僅關注中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如何,更加關注這名學生在校的表現,例如,職業觀念、有無違紀、教師評價等。中職德育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主要突出了中職生的三方面教育,即: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職業生涯規劃、中職生的哲學與人生。中職德育課在中職生的德育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面向職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當下中職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中職學生就業率的問題,很多中職學生“畢業即失業”,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還有一部分中職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工作了沒多久就離開了原來工作的單位。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職業技能不夠過硬,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不過關。部分中職學校在教學過程沒有堅持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統一,忽略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得很多中職學生畢業之后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無法正確的面對自己即將參加的工作,同時自由散漫、時間觀念單薄、團隊意識薄弱、與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格格不入。因此,中職德育教師應當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培訓,讓學生在學校樹立職業意識,培養中職生的職業品質和遵紀守法意識。在中職教學的后期,安排中職學生去與其職業相符的的合作企業實習,嚴格按照合作企業的規章制度進行工作,讓中職生提前適應企業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工作環境,學習實習企業的企業文化,在企業實習當中鍛煉自己的工匠精神。
二、結合傳統文化,培養中職學生的孝道。
中職德育課教學當中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家庭負責是社會穩定的保障,中國古代就有很多關于母慈子孝的例子,孝道也被作為了古代教育體系的基本準則。但是,很多中職生由于年齡較小,意識不到母愛,體會不到孝道,做事我行我素,從來不考慮父母的感受,自我意識嚴重。因此,在中職德育教學當中要加大孝道的教育,傳授感恩文化,讓中職生認真行使為人子女的義務。例如,在中職教學當中除了思想品德之外,還可以可以增加一門關于孝道的課程,可以是關于美好家庭、感恩父母、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多媒體的教學讓中職學生深刻的從中體會到自己在家庭的作用,深刻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同時中職德育教師在言傳的同時還要身教,中職品德教師也要對孝道有深刻的體會,要用自己的事跡感化學生,也可以定期舉辦感恩活動,如果可以盡量要請一些中職生父母參與進來,讓中職生親自去做,親身去體驗。中職生只有重視自己的家庭責任,感恩父母,才能在踏入社會的時候更有毅力,才能更加遵守社會的規則,做到遇事冷靜不沖動,做事平穩不極端,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自身的發展。
三、新時代新面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不同的時代對人才有不同的定義,古代的忠君報國就是上陣殺敵,但是到了現在努力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當中,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拼搏就是報國。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百米大廈也是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我們要重視自身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的基本行為準則提供了依據,也為中職德育教學提供了思路。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部分中職學生出現了思想迷茫,價值觀混亂,行為處事浮躁的現象,被社會上的負面新聞所影響,對生活產生了消極的態度,因此,中職德育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注意觀察中職生的行為方式,如果出現反常就應當對其進行引導。中職當中職業眾多,在入學之前很多中職生可能不知道那個職業適合自己,盲目的選擇了當前的職業,因此導致了部分中職生在學習當中有厭學,自暴自棄的現象。中職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樹立對該專業的信心。另外,中職德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通過德育的學習,能夠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正確的定位自身。
綜上所述:中職德育課在中職生德育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職教學的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人才,而人才的選拔標準也在與時俱進。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多優質人才。中職德育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面向職業,注重學生工匠品質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率;還要結合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孝道,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在教學當中注重學生的職業規劃,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職業信心。
參考文獻:
[1]路君卓.探索新形勢下中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職業,2019(21):41-42.
[2]李俊玲.在中職政治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引領中職德育教學[J].職業,2019(1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