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賽鈴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與我們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數學學科教學的同時滲透生命教育是當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但是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學習方式被動等問題。所以本文主要是從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進行高效課前準備,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完善數學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來探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命教育;滲透策略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使學生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健康的發展生命,提升自身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就需要老師教會學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從多個方面采取教學策略,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使生命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1 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傳授知識同時滲透生命教育
傳統教學觀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老師進行灌輸式的講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首先需要老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生命教育,在講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好師生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也不能缺少老師正確的指導,將數學知識與生命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
例如,在學習《認識時間》時,使學生在已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掌握認識幾時幾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上使學生學會節約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能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時針分針的辨識,還要進行生命教育,雖然我們需要珍惜時間,爭分奪秒,但是在交通規則方面要遵守時間,不能亂搶紅綠燈,遵守交通規則,重視道路交通安全,珍愛生命。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可以更好的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實現學以致用。
2 進行高效課前準備,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師進行高效的課前準備,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首先是備教材,老師要認真研讀數學教材,明確每章節的教學重難點,尋找進行生命教育的切合點,然后在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增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其次是備學生,生命教育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包括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我會進行高效的備課,明確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引入時,我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環境著手:“學校為了大家的安全,想在教室走廊原來的防護墻上加上不銹鋼防護罩網,需要多大的防護網呢?你能幫忙量一量計算面積所需要的數據嗎?”這樣的引入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抓住生命教育的時機,引起學生對生命安全的重視,要愛惜生命,從而更好的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單一教學方法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會使得學生只關注知識的掌握,而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所以老師要豐富課堂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方法將生命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教學方法的豐富可以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將教學內容與生命教育相聯系,更直觀的呈現給學生;也可以是創設生活情境,運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樣可以更好的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例如,在學習《1~5的認識和加減法 》時,對于數字的認識,我會從生活中的節假日引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等,使學生在認識數學的同時意識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進而更好的珍愛生命,珍惜健康。
3 完善數學教學評價,注重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體驗
教學評價在滲透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注重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體驗。首先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評價學生是否遵守學習的作息時間,能夠正確面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對生命的教育是否有深刻的認識,更好的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其次是對學生思考問題的評價,無論是面對數學知識,還是生命教育,學生都要能夠結合實際和所學知識進行思考,這樣才能更好的對生命教育進行體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不僅需要老師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還需要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獨立思考,認真探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 陸嬌.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生命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23).
[2] 張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4(05).
[3] 林大賢.淺析生命化教育視角下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建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04).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澳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