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香
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開端在于初始問題的設計。如何設計初始問題,才能促進深度學習,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始問題;深度學習;核心素養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已經有了師生互動的意識,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師生互動生成的精彩場面,但我們也發現大多數課堂追求的是外顯的動,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實質上學生的數學思維仍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度理解的過程,學生的數學素養并未得到培養和提升。教學中我們如何通過精心設計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思維水平呢?下面我們先來透視幾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9加4
課前,教師把小朋友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張畫有10個格子的盒子圖,其中9個格子中放著桃子,盒子外還有4個桃子。
師:小朋友,這兒一共有幾個桃子?
生:13個。
師:你們是怎樣知道的?
生1:我是看出來的。
生2:我是數出來的,在9的后面再數4個就是13個。
師:還有其他算法嗎?
生3:我也是數出來的。
師:小朋友,其實這道題還有更好的算法,我們一起先來動手擺一擺,看看盒子里再添幾個桃子就是10個桃子,盒子外還有幾個桃子,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桃子?現在請小朋友們想一想算9加4時應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
反思:這是“湊十法”教學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理解和掌握湊十的方法,但由于小朋友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建立在直觀的數數基礎上的,他們并未理解為什么要在盒子里先放上一個桃子變成10個桃子,也就是為什么要先湊成十再算。因此,這節課教師精心設計的熱熱鬧鬧的外顯操作活動是淺層次的,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是深度學習的活動,未能起到應有的建構作用。
以上片段可作如下改進:
師先出示一組10加幾的算式讓小朋友搶答,然后組織討論:剛才小朋友們為什么總是算得這樣快?那9加4小朋友們也能把它變成10加幾嗎?趕快動手試一試吧。這樣的操作活動是建立在10加幾的基礎上,是讓小朋友自己思考怎樣湊十,是引導小朋友將外顯的操作活動和內部的思維活動相結合,這樣的活動是有思考價值的,是深度的學習活動。
片斷二:9的乘法口訣
教師先出示一張10×10的格子圖,然后要求小朋友在格子中畫五角星,一行畫9顆,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好。小朋友很快動手畫了起來,大約過了3分鐘全班小朋友才基本完成任務。
師:小朋友,一行畫了幾顆星?
生1:9顆。
師:兩行畫了幾個9顆?一共是多少顆?
生2:兩個9顆,一共是18顆。
師:那3行、4行……畫了幾個9顆?一共是多少顆?
……
師:那你們能編出9的乘法口訣嗎?
……
師:9的乘法口訣這么多,你們是怎樣記的?
生1:我是9個9個加起來的記的。
生2:我是看圖記的……
反思:以上片斷費時多,看似師生互動的口訣生成過程,實際上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思維啟發作用。教師沒有用好10×10的格子圖,學生用3分鐘時間畫五角星的活動實在沒有必要,這樣的活動設計對學生后面形成口訣沒有幫助,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起到作用,學習活動還是停留在表面。
以上片斷可作如下改進:
教師直接出示10×10的格子圖,每行畫有9顆星,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一行有幾個9?比10少幾?兩行有幾個9?比20少幾?
3行有幾個9?比幾十少幾?4行呢?……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其中的規律呢?你能根據這樣的規律編出并記住9的乘法口訣嗎?這樣的師生互動把學生的思維從直觀引向抽象、概括,把外顯的動引向內隱的思維的動,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片斷三:圓的周長
教師首先出示一個圓,問學生想知道這個圓的周長嗎?你們能想出哪些方法?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的用線繞一周再測量,有的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學生操作匯報后師追問,所有圓的周長都能用這種方法來測量嗎?你們覺得這些方法方便嗎?能否創造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呢?學生個個面面相覷,感到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啟發,圓的周長其實和它的直徑有關,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和發現。
反思:以上片斷看似環環相扣,學生活動不斷,但學生的活動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這樣的活動主動性、探究性不強,思維含量不高,圓周長和直徑有關系應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發現。
以上片斷可作如下改進:
先出示3個大小不同的圓,引導學生觀察后發現圓的直徑長,周長長,圓的直徑短,周長短,從而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圓的周長與直徑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動手研究、發現這種關系。這樣的操作活動是有方向的,它始終伴隨著分析、綜合、比較等思維活動,是深度的思維操作活動。
從以上幾個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發:師生互動中教師的活動在于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在于精心設計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不要追求表面的浮華而失去數學味。學生的活動不能局限在操作上,操作活動要和數學思考相結合,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靜下心來,與問題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從外顯的動到內隱的動,這樣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享受我思考、我快樂的自由天地。
參考文獻:
[1]丁曉華.巧借任務驅動 促進深度參與——小學生深度參與科學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12):58-60+62.
[2]駱殿兵.精心設計學習活動 促進學生道德成長[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4(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