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鋒
【摘要】音樂有教化、調節和愉悅身心的作用,故而作為重要的藝術課程,音樂的德育功能十分被大家看重。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很強,故而如何讓音樂德育之音常奏起,筆者結合小學生課程教學實況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身心發展
近幾年新課改提出了德育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的觀點,作為藝術課程,音樂在塑造健康人格、增強審美能力、教化學生向真善美靠近有一定的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重視德育或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以下是筆者的研究與分享。
一、德育融入音樂教學的問題
歸納問題對癥下藥,是解決德育與音樂課不相融的關鍵,因而筆者總結了下列幾種問題情境。
1.音樂的德育功能弱化
音樂德育的功能不僅指教化學生培養正確而全面的價值觀,還包括熏陶學生的耐心、愛心和審美情緒等。但縱觀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學生的生活基本無經濟壓力,卻因各種原因導致精神食糧比較匱乏,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學會自我調節情緒,用音樂填補內心的情感等,這是目前音樂教育功能的短板,更是音樂老師在研究音樂德育功能時要思考的。
2.音樂的德育內容老舊
學生在生活中對環保節約、孝順、互敬互愛等常規的價值觀耳熟能詳,而且上述的價值觀在其他學科學習中也進行過說教與滲透,所以目前音樂的德育教學依舊老生常談,則學生會比較厭煩了。讓課堂內容創新、生活化,那么學生則易于接受新而趣味的學習的方式與內容。只有價值觀認同并內化,只有學生的心與老師的心交匯,才會產生德育的愛的力量。
3.音樂德育與生活聯系不緊密
教條主義、生活與所學聯系不緊密的學習,都會讓學生覺得不切實際,所以要改變這一困境,要利用好當前的教材,主動研究生活化而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對于時隔久遠的“年代代溝”,老師也應該借助多媒體再現場景、去尋找生活化的氣息,從而讓學生更能產生共鳴和觸動。
二、德育融入音樂教學的方法
德育融入音樂教學中需要老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這個主體的積極的參與。所以以下將以課例進行枚舉,詳細介紹筆者如何針對上述問題,在課堂中開發德育的豐富性、學生的積極性,如何落實方法的創新性。
1.思想建設,系統培育
針對當下音樂教學中學生德育發展不均衡的情況,筆者建議學校及老師要提高認識,發現問題,并在計劃、任務、項目活動上重視思想建設。
第一,要結合各學科特色,制定系統而完整的德育發展教學計劃和策略。如根據小學生在低、中、高各階段所表現出的身心發展特點,分別制定針對性的德育教學目標。而筆者所在的六年級則會鼓勵孩子擔當、負責,引導學生聽各種音樂培養情操,了解不同的音樂家親近音樂創造。
第二,要豐富德育教學的各種活動。如3月學雷鋒小榜樣、4月運動精神月等,設置不同主題倡導各年級參賽。音樂也可以以匯演、班會等形式創新地出現在活動中,弘揚身邊的德藝雙馨好榜樣需要氛圍更需要精神的鼓舞。
第三,借助家長和互聯網的力量,讓學生生活在一個互助互愛、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學生可以用小視頻、圖片等方式與家長共同參與到活動里,更可以分享與音樂德育相關的故事,那么潛移默化中家班共育實現了,德育與生活也互相結合了。如《關山月》的古曲聆聽課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網絡古風古曲,推薦給家人一起賞析。
2.深挖教材,豐富內容
課改后的教材實行了主題教學,不同單元的主體韻味十足且內容多樣,所以深挖教材、合理補償、不斷豐富,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里離不開音樂,“音樂源于生活而愉悅生活”。
如,《但愿人長久》的聆聽中,老師可以讓大家聽曲、演唱會,也可以扮演古人配景吟誦,讓大家體會到其中“團圓團聚”的意思。同時展示了漫畫“現代式團聚——手機和WiFi的團聚”,問大家“你們是抬頭望月多還是低頭看手機更多”?這樣的拓展能讓大家認識到陪伴、孝順的意義,而不能只是身回心不回,或與老人、家人一言不合就覺得他們的思想和方式太“low”。如,《游子吟》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給大家提供很多影視的片段,讓學生明白歌曲和寫作一樣,要感受到身邊的愛與溫暖,才能寫出動人的歌曲來。“臨行密密縫”是若干個母親的化身,所以才能被無數次傳唱至今。
3.音樂療法,發展心理
心理疏導可以用音樂的方法,音樂能通過深切的共鳴和無聲的語言讓心舒適溫暖。所以鑒于學生都喜歡音樂這股“暖流”,非常熱愛音樂課程,故而老師要重視借助音樂課引導學生身心向陽光健康的方向發展,循序漸進地重視起音樂對學生情緒情感的情緒、調節情緒等功能,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抗逆力、堅強和韌性。
《守住這一片陽光》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給學生普及了一個生活里的怪現象:“你今天出門遇見了不開心的事情,然后心情不好,后來就又更加奇怪,總是不順心、總是遇見不開心的事情”。其實這是“吸引力法則”,你越是集中注意關注一些事情,然后就給自己帶來了壞情緒和影響,反之你關注開心的,有可能后面都很順利。如果像歌詞寫的那樣,你看得見美麗的世界,發現美好的一切,內心充滿了“生機、希望”,就會真正“守住了這一片陽光”。所謂清除內心的“心理垃圾”,裝滿“陽光和幸福”的心理調節辦法,亦是同樣的道理。
4.傳統新解,翻新老歌
隨著多媒體等新教具的運用,課堂形式和內容的創新顯得極其必要。所以,有時候為了讓內容更加貼近生活,筆者非常鼓勵學生進行創編或大膽演繹。學生在唱出不一樣的味道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塑造,用翻新的形式表達出陶冶情操的作用,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
如老師可以借鑒《我是歌手》等活動套用到課堂。筆者曾經讓學生改編歌曲《永遠是朋友》,學生創編出《永遠是師生》《永遠是親人》來歌頌自己身邊的親情;還有的學生給歌曲加了一段rap介紹自己和知己朋友的故事,而歌曲的內容則變為了高潮環節,趣味橫生。
在《明天會更好》的歌曲,學生進行了歌曲串唱。老師用不同的內容引導學生要積極塑造強大的內心,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發展,為了給自己更好的明天。
5.多樣活動,錘煉真心
唱給自己聽,也唱給大家庭;在班里唱得快樂,在班外唱得激情和用心。這是筆者帶領學生進行多樣音樂活動的宗旨,也是學生與筆者共同默認的歌唱原則。
其實音樂活動形式很多,而近來筆者最推薦的則是用音樂的形式做別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身體力行地踐行音樂呼吁的“真善美、奉獻”等德育精神。結合不同的節日,針對不同的志愿服務對象,學生發揮了自己的耐心和熱情。如探望敬老院的老人,知道他們喜歡聽老歌,于是學生學了很多紅歌、老歌,《難忘今宵》也是屢屢被點贊的歌曲。快板搭配rap歌頌新時代的雷鋒是我們班會的一個亮點,學生意識到樂器可以很簡單、快樂可以很容易實現。
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有時候我們還會自己錄制歌曲,制作感恩節等的特別“歌聲”禮物;回歸童真,兒童節會扮演《葫蘆娃》的cosplay,讓學生演繹里面的歌曲。隨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愛心與特長,更能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塑造。而在服務的過程里,別人能感受學生的真心,給學生難忘的回饋。親自踐行得到的回報,是對學生德育最大的鼓舞。
傳授德育內容要方法創新,要內容豐富,更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性。不知不覺中內化,潛移默化里認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是音樂課德育的最佳效果,才能培育出新時代需要的德藝雙馨的人才。所以智慧型的德育課堂需要生活化、趣味化和多樣化,更需要大家的不斷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許淑君,王瑩.小學音樂教學如何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7(24):173—174.
[2]周雪.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J].北方音樂,2016(34):127.
[3]張彬.試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4):44.
[4]杜條華.小學音樂智慧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6(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