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棟
【摘要】數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小學課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聯系生活,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首先講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然后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最后探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創造性地開展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從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教學。因為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所學的知識也是為了用于解決生活問題。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恰當地融入生活實例素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開展生活化教學,以穩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課程中,數學相對來說是一門比較嚴謹且枯燥的課程,然而小學生是一個比較活潑的群體,枯燥的課程容易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的熱情也會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升學后的數學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適當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選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來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現階段小學數學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未能充分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因為應試教育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難免會受到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只能夠達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能力,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致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未能充分體現。
第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沒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都是教師很重視的一點,但是有些教師采用的生活例子過于傳統,不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講解例題來得以實現,如在水池里加水的問題,或者是甲乙兩地往返的問題,這些例題看起來是來源于生活,但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并不緊密,這樣的例子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方式單一。所謂教學生活化,就是將一些生活化的元素作為教學的題材,然后用語言、實物演示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應用知識。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是采用語言表述的方式來講授知識,加上有時用普通話來表述可能沒有方言那么生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所理解的知識內容比較片面,不能夠很好地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第一,生活化教學之新課導入。興趣是學生能夠持續進行學習的主要動力。在開始新課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特別注重新課導入環節。新課導入環節能夠讓學生慢慢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及時消除課前的緊張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這個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百分數,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內容作為新課導入,如銀行理財中會有很多利率,這些利率都是用百分數來表示的。因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前設計問題,并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爸爸媽媽要把錢存到銀行呢?學生會回答:因為有利息。然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利息”這個詞引出百分數,告訴學生利息如何計算。這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很貼切的例子,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導入環節讓學生對百分數有了一個淺顯的了解,為接下來系統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創造了更加積極的條件。
第二,生活化教學之教學內容。在數學課堂上,有一部分教師并不是很重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有意義的教學元素,只是一味地跟著教材、圍繞考點去進行教學,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情實際和生活實際,學生聽起來也就枯燥乏味。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多采用學生熟悉的而又新穎的生活題材來進行輔助教學,要重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比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數據處理》這個知識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跟學生講授處理數據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依次報出自己的身高,并把他們報的數據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對班上的身高進行數據處理,看看班上哪個身高范圍的人最多。開小火車的方式能夠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其得到的數據都來源于學生自身,相比于教師直接給出的讓學生來統計的數據,更能引起學生興趣。
第三,生活化教學之課后練習。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課后練習實際上是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它能夠幫助學生去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教師所選擇的課后習題要經過思考,而不是隨便布置,最好是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帶著興趣去練習,才能夠激發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在實踐中“做數學”。比如,在講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課后練習,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個課外作業:如果要用包裝紙將自己的新華字典包裝起來,需要使用多大的包裝紙才足夠呢?要怎么樣才能計算出來?計算出來的面積與實際使用的面積是否一致?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后學生在包裝禮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裁剪多大的包裝紙,盡量最大程度避免浪費,倡導他們養成節約的生活方式。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生活素材來幫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同時讓學生能夠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處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運用生活的例子去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有助于打造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玉蔚.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8(5):22-23.
[2] 韓景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8(7).
[3] 齊永山.淺析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