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倩 田先營
摘 要:高考全國卷經濟生活主觀題以時政熱點作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彰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堅持科學的育人導向,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時政熱點作為高考命題的趨勢已成共識,材料時政性強,設問靈活,試題更側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這要求教師在復習備考中研究時政材料,緊扣時政主題,構筑時政框架。
關鍵詞:經濟生活 主觀題 核心素養 時政復習
一、《經濟生活》全國卷主觀題試題背景及考查立意
2019年高考全國卷政治學科《經濟生活》主觀題命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繼續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時政素材反映黨的經濟路線、方針、政策,體現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和發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堅定態度。試題以時政素材為依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引、鮮明的價值導向。[1]彰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等學科核心素養。
從3套全國卷《經濟生活》主觀題的素材主題、設問切入不難看出,今年命題相對于2016~2018年的試題,更加關注我國經濟的開放發展,這一變化契合了2018年人教版教材修改后的第十一課第二框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從“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變化。
經濟狀況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國家的富強,對內以內政、民生為支撐,對外以外交影響力來彰顯。2019年是新中國建國70周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國的日益強大不僅體現對內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科技創新、生態建設,而且體現在對外的經濟政策、措施、國際地位的提升。相對而言,從對外政策、措施中更能彰顯中國日益強大。從2016~2018年,全國卷《經濟生活》主觀題素材都是2套涉及國內經濟的成就和措施,1套涉及“對外開放”的成就和措施。2019年全國卷3套題《經濟生活》部分則全部關注的都是“對外開放”的主題。雖然側重有所變化,但依舊是從經濟角度圍繞本年度的重大社會生活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體現學科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
二、《經濟生活》全國卷主觀題命題特點及變化
2019年的政治全國卷《經濟生活》主觀題部分延續了過去考題的一些特點,同時也有新的變化。
首先,命題緊扣時政,主題鮮明,體現國家經濟趨勢和政策走向。
政治學科《經濟生活》部分的高考試題通常以經濟生活中時政熱點為素材,考查學生對經濟發展成就或措施的理解。學生通過調動所學的經濟知識,結合材料,提取信息,考查學生對我國經濟制度、措施、發展成就的認知理解,進而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2019年《外商投資法》的通過,彰顯出我國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堅定態度,也是繼“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素材。3套試卷雖然選取的時政材料不同,從“引進來”“走出去”各有不同側重,但都在“開放”這一大主題之中。
再次,試題考查學生的知識貫通與運用,對時政術語的掌握。
《經濟生活》全國卷從2018年到2019年的主觀題命題趨勢來看,材料和設問所涉及的知識范圍越來越不明晰,知識考查要求不再是記憶、整合,而是前后貫通,同時要求學生學會用課本中沒有的或非知識點內容的經濟學語言答題。
從2019年的3套全國卷的設問和答案的知識點可以看出,試題沒有考查一個單一的知識范圍,而是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整個教材的宏觀把握和靈活運用。學生不僅要記憶和整合相關知識,還要從自己的“知識庫”中提取有關內容,用簡潔、清晰的語言描述現象、闡釋觀點。在學平時的訓練時,多總結時政術語。如在組織答案的時,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人民的獲得感”等經濟術語運用也可能成為得分的亮點。這也是學生在學完《經濟生活》之后感覺答題難切入,找不到“著力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以試題為依托,考查學生核心素養。
結合以上分析,全國卷的主觀題常常是以數據、政策、事例來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措施和成就,引導學生用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體現學科精神和政治認同的回答。在知識范圍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通過素材分析和答題,進而理解和認同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和經濟措施。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學科核心素養在《經濟生活》的主觀題得以充分體現,也能通過學生的答題狀況得到檢測和反饋。
三、《經濟生活》全國卷主觀題復習建議
1.構建時政素材框架,抓住時政素材主題
時政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主要材料來源,是國家大政方針和重大事件在該時間段的體現。通過梳理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發現,高考命制試題的材料均是當年的時政熱點,也會是今后高考命題的趨勢。因此,時政愈發成為了中學教師重點關注的焦點,是中學教師研究高考命題趨勢、命題特點、命題角度的方向指引。
2.總結常用時政術語,為答案增光添彩
時政教學對教師把握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和重大事件有重要作用。總結常用的時政語言,不僅能提高時政教學的效率,也能讓學生面對眾多時政素材時能找到著力點。[2]時政語言總結和使用,一方面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信息搜集的能力,打開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所學知識能力。充和潤色。
3.構建知識立體模型,貫通前后知識
與《政治生活》的知識的知識主體性強、《生活與哲學》的知識精準化要求不同,《經濟生活》主觀題的設問和答案設置都非常靈活。2019全國Ⅰ卷《經濟生活》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進口對國內經濟的積極影響”。設問很明顯與第四單元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相關,但從材料內容來看,又可涉及消費、當前主要矛盾、創新、企業的經營發展等知識點。因此,《經濟生活》的復習備考除了非常扎實的一輪復習外,還需要一個前后貫通的過程,盡量突破教材體系的框架性總結,幫助學生讓知識前后銜接起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D].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第7頁。
[2]王永志.高中政治課堂時政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69.
作者簡介
第1作者:翁 倩 ,1988年10月出生,女,貴州安順市,遵義市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
第2作者:田先營,1992年6月出生,男,貴州省臺江縣,遵義市第四中學,中學初級教師,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