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謹
摘 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也突飛猛進。在我國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促使我國向制造強國方向穩步邁進。基于供給側改革形勢,進行工匠精神培育,能夠促使我國產業升級轉型得到進一步發展。社會中的技能型人才基本上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培養的,其人才培養質量,對企業產品質量有著直接影響。高職院校需要對教育方法、途徑等進行創新,使得高職教育的各個環節均能夠與工匠精神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工匠意識、形成工匠品質。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途徑研究
引言
當前,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在創新發展中,需要對國家提供的政策支持進行充分利用,同時,其自身也應該不斷進行創新。本文通過分析工匠精神內涵,闡述職業教育創新的必要性,進而提出發展途徑,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提供參考。
1高職教育創新發展中培養“工匠精神”的意義
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培養緊密聯系,密不可分。“工匠精神”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優秀基因,二者在本質上相同,價值取向一致。在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注入“工匠精神”,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是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的需要,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2培養“工匠精神”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途徑
2.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根據建筑類人才的特點,采取“一個中心、兩個主體、三雙措施、3D推進”的“1233”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建筑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與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合作,共同育人,開設訂單班、卓越班等,實行“雙導師”制度;鼓勵建筑企業建立大師工作室,采用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鼓勵建筑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共同參與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制定、教材編寫;評價和選拔學生、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共同建設實訓場所和實訓基地。將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實現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推動校企深層次合作,而且能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零距離對接,提高高職人才的培養質量。
2.2師資隊伍建設創新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貫穿“以人為本,愛崗敬業”的理念,增強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校企共同培養師資,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了解實際生產過程,同時聘請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或專家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在企業成立教師工作室,在學校成立大師工作室,這不僅有利于教師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同時能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解決企業發展的難題,也能將企業的文化、新技術等帶進課堂,引導學生進入行業最前沿領域,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條件。企業人員的加入,強化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開展教師團隊評價,是對教學評價的一種創新,是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強化校企合作,使企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借助校企合作模式,能夠使學生在畢業前感受未來的工作環境與工作任務,通過對師傅言行的耳濡目染,使自己也具備嚴謹的職業態度,并逐漸樹立工匠精神。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壽命在200年以上的企業,法國達到196家、荷蘭達到222家、德國達到837家,而日本則高達3146家,這些國家能夠擁有數量如此龐大的長壽企業,關鍵在于,其在發展中不斷傳承著工匠精神,并且這些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會主動滲透工匠精神。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德國20%的企業都積極地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并且會積極承擔教育費用。因此,在我國高職教育中,可以從制度的層面,對企業進行激勵,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不斷對其社會責任感進行強化,促使校企合作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使企業的引領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與企業共同商討、建設能夠強化工匠精神培養的企業文化。
2.4教學創新
教學內容創新。高職院校應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教學內容中融入職業素養,通過對企業工作崗位進行分析,對工作任務進行明確,促使課程內容更加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對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在教學形式、課程名稱以及課時分配等方面進行討論,需要使工匠精神的培養完全體現出來,使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等均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需要對課程標準進行管理,使其能夠實現規范化管理與系統化管理。教學方法創新。當前,傳統教學方法以經無法滿足工匠精神培養需求,根據高職實際教學需要,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合理選擇,比如,討論、引導以及團隊合作等教學方式等。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可以借助任務驅動、案例教學以及情境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與學生能夠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在學習中,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對于網絡平臺、微課、慕課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進行積極利用。并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仿真實訓,促使實訓內容的可操作性以及真實性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提升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機制創新。按照課程的特點,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動態考核,構建多元化的評價考核形式和考核主體,對學生在理論知識、職業能力以及素質等方面進行動態評價。對于考核主體應該由企業人員、教師、學生以及小組組長等人員共同完成,然而,對于各個部分所占的比例,應該予以合理設置,促使考核主體更加多樣化,促使考核過程更加合理、科學以及公平。考核方式還可以選擇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學生自評以及互評等方式。考核內容主要為職業素養、職業能力以及理論知識三方面考核。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中,工匠精神培養以及駕馭創新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學校本身,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教育創新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強化校企合作使企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師資團隊建設創新、教學創新等途徑加以實現。同時,在工匠精神培養中,應該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增強學生工匠精神,并不斷將其發揚傳承,為我國實現制造2025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昌永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途徑[J].科技風,2019(10):47-49.
[2]陳詩.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教育路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4):23-24.
[3]石斐.“工匠精神”在當代高職大學生教育中的價值及功能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8):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