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深化,新的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培養。本文僅以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為例,淺析素質教育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打造出快樂的音樂課堂,讓學生愛上音樂,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從而培養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 奏響美妙旋律 打造快樂課堂
小學音樂教學是根據我國的文化和民族特點,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進行選材,通過美妙的旋律和歌詞,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推動少年兒童情商發展的一門課程。因此,如何把小學音樂教學變成一種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藝術活動,成為了音樂教師研究的新課題,
深化新課標教學理念,轉變音樂教學觀念
教育理念是教學的指導方針,不同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活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和教師把語文、數學、英語做為教學重點內容,認為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不是重點的考試內容,因此,在教學生不被重視。在授課時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想要扭轉這樣的局面,首先要從學校和教師做起,深刻體會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轉變教學理念,重新認識音樂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音樂是一門源于生活,以視聽為基礎的藝術性學科。通過音樂,可以達到抒發和傳遞情感的目的。一首好聽的曲子可以讓人心情放松,舒緩壓力;一首慷慨激昂的曲子則可以激發出人們的斗志……。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合理利用教學素材,就可以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出學生積極、樂觀、奮進的人生態度,從而更加快樂,健康的成長。
設計趣味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在愛玩,愛鬧的年紀,而游戲又可以緩解學生與教師之間緊張的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結合教材內容,適當的引入游戲環節既符合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2]。例如:在學習聲音的強弱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敲擊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游戲中親自體驗由于材質的不同,大小形狀的不同,物體本身質地的不同,所發出的聲音有著強弱的變化。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自然界里出現的不同聲音,并通過平板電腦在課堂上進行資源共享,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討論。這樣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游戲和互動的形式增加了課堂的參與性和趣味性,通過參與實踐,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建設快樂課堂
建設快樂音樂課堂的重要性
小學音樂課是對小學生藝術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能夠通過音樂的熏陶雕琢學生的品性,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因此,巧妙構思,建立快樂音樂課堂勢在必行。
如何建立快樂的音樂課堂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音樂是一門需要極強的表現力的學科。因此,如何建立快樂的音樂課堂,讓小學生通過音樂課變得樂觀開朗呢?音樂教師可以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例如:在小學一年級音樂上冊“有趣的聲音世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蛙鳴聲,風聲,雨聲,小鳥的叫聲……,然后可以讓學生用蛙鳴筒來模仿秋夜蛙聲,用腕鈴模仿春江細雨,用哨子模仿百靈歌唱。讓學生不再被動的聆聽,擺脫琴凳琴弦的束縛,在玩樂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音樂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可以通過唱,跳,樂器演奏等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并不是單純的用嘴巴唱或者是用耳朵聽。音樂有極強的創造性,可以通過人們在生活中的一點觸動進行即興創作,形成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來進行情感抒發。小學生具有很強的靈性,他們還沒有被社會生活所影響而定型,因此對音樂有很強的創造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打造快樂課堂,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例如:在小學一年級音樂課本“我們創造的音樂”這一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副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利用身邊的桌椅,杯子,甚至是手腳等簡單的工具,進行即興音樂創作。這樣通過親自參與,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還能通過鍛煉提高學生的情商。
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
樂理知識抽象又枯燥,使得小學生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所學知識[3]。例如:在學習什么是切分音時,以往教師們都是把切分音的書寫方法和節奏類型講給學生,導致學生很難透徹理解,更不要說學以致用了。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通過實踐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何為切分音,這樣既幫助了理解,又加深了印象,有效的實現了知行合一。
合理利用情感因素,陶冶學生情操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學科特點,把握好學生的心理,才能結合教材能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打造出高效課堂。音樂是一種感染力較強的藝術形式,不同的曲風可以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聽感受,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音樂的這一特點選擇能夠升華學生品格,洗滌學生心靈的音樂作品進行播放賞析,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賞析《豐收之歌》、《童年》、《老師老師》、《夢幻曲》……兒童音樂作品,并分享聽過以后自己的感受,通過歌曲領悟到了哪些內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講解不同類型的歌曲里面蘊含的情感,以及樂曲的節奏,旋律、曲風等方面的知識,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加強音樂知識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加強審美滲透,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
新課改后,教學的三維目標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成為了當今音樂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所謂的“審美創造力”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標準并掌握審美規律,以此進行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例如:教師可以選取教材中的特定曲目,讓學生分成小組,根據歌曲的內容和旋律設計舞蹈或者情景劇,以此來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達。通過這樣的形式,展示學生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培養創造力。
結束語:
總之,想要奏響小學音樂教學的美妙旋律,既要抓住音樂課的特點,又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嚴文利.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J].亞太教育,2015,27:18.
[2]周鵬.論述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J].才智,2015,27:36.
[3]劉婷婷.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5,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