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儀
在小學的各學科中,如果問學生哪一門學科最有“文化”,相信毫無疑問答案是:語文。當然這里的“文化”指的是歷史文化。從唐詩宋詞,到各派文學大家,學生幾乎都能脫口而出。在學生心中,語文學科就代表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讀著、誦著、背著。反之,數學似乎是最無感情色彩的學科。無可否認,這是學科自身特性造成的差異性。可是想想這些條條框框的數學知識背后,難道就沒有產生的歷史嗎?沒有值得傳頌的精神涵養嗎?我想,還是毫無疑問答案是:有。
在數學簡史上,眾多數學大家為了深究數學的真理耗盡一生精力,倘若把他們的事跡傳遞給學生,一定是能啟迪心靈。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名言:“我不能留給后人一條沒有證完的定理”,因此在兵臨城下生死危難之際他仍沉浸在數學研究之中;歐拉在年輕時右眼失明,晚年視力逐漸衰弱最終視力盡失,可是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堅持研究,使得在去世后的10年里最具權威的報刊里依然持續刊登著他的論文。對于那些在學習上毅力不足,稍微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的學生而言,介紹這樣一些大數學家在挫折面前不折不撓最終做出突出貢獻的故事,有助于他們正確看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感知新事物,形成價值取向特征的初期,讓他們在這階段感受數學文化,愛上數學,對今后的學習有著長足作用。找到一個適合小孩子的心理的方式適時地滲透數學文化,就能嘗試推開封閉著數學燦爛瑰麗的世界的大門。小學生喜歡聽故事,透過故事學習道理,基于學生這一特征在中、低年級的課堂上巧妙借助數學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一年級的數學起始課,介紹小故事“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同學們,馬上就要開始小學階段精彩的數學之旅,你們知道數字“0、1、2、3、4、5……”它們叫什么名字嗎?是的,他們的名稱是“阿拉伯數字”。可是啊,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其實他們起源于印度,只是后來人們把它傳到了阿拉伯,就被誤叫做阿拉伯數字了。有沒有可能以后有一個了不起的數字知識是由你的名字命名呢?那同學們就要認真學習了。以阿拉伯數字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三年級學習《年、月、日》一課時,引入歷法由來的故事,通過講述古羅馬修改歷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具體情節中更好地記憶歷法的排列規律。首次引入這個故事的那一節,還別譽為“最優美的數學課堂”。這樣的一個小故事,讓歷法更具有人文色彩。
在小學高年級則能借助勵志故事,激發學習動力。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講述祖沖之發現圓周率的艱苦卓絕潛心刻苦的過程,以此讓學生體會到舉世聞名的發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憑著苦行僧版的毅力才能得到的;在五年級上冊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時,講述目前在世界上被推行的“七巧板”實則是基于我國宋代數學家黃思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演變而成的,體會中華民族的數學成果在世界上的巨大作用,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國現當代數學家陳省身的故事更貼近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此勉勵學生“年輕人做學問應該像潛水,憋一口就深入知識的海洋,直到耗盡最后一絲力氣才探出頭”。通過古今中外的數學家艱苦在數學領域艱苦探索的故事,增強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化被動為主動。
數學小故事還有許多,曹沖稱象、陳景潤的故事、高斯8歲的發現、鬼谷算……借助數學小故事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改善數學課堂單一地學習概念、反復計算的枯燥狀況,使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體驗,進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文化不僅可以啟迪心靈,更能推進思維的發展,發揮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作用,數學教師應充分發揮數學文化的作用,借助文化的滲透,彌補當前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的缺失,豐富史料的運用,推進學生數學文化素養與數學知識的全面發展。別說數學沒“文化”,還要再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