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屹
摘 要:學校教育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根本,讓學生理解、明白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發展的目的。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教育,缺少“生命教育”的環節,使得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不強。本文主要討論了如何在“生命教育”視域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以及規范日常行為,“生命教育”的缺失無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只注重培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脫離生命發展的軌跡,會嚴重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活力和實效,因此,加強“生命教育”成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效性的主要途徑。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1、“生命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生命教育”強調順應人類生命發展規律,讓學生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隨著人類自我認知的發展,1968年,美國相關學者宣傳“生命教育”理念;1979年,澳大利亞有關學者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概念,并創建了“生命教育”組織;此后,烏克蘭、日本等國家均對“生命教育”理念進行了研究探討。在二十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部分地區相繼對“生命教育”理念進行了研究,2001年,臺灣將“生命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中,并設置了相關教學課程;2004年,上海出臺規定,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規劃中;此后,教育界對“生命教育”給予高度重視,逐步將“生命教育”提升到教育規劃之中。
2、“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上來說,它強調的是人類教育,一種如何成為真正意義上“人”的教育,關注人類生命發展,提高生命價值。就狹義上來說,它強調關注個體生命以及發展方向。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就教育而言,它是教會我們“成才”、“成人”,培育正確的生命思想價值觀念。
二、“生命教育”理論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效性的缺失
在“生命教育”視域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缺失進行探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教學觀念難以改變,忽略學生生命健康發展
教育界一直在倡導教育改革,但是卻依舊沒改變用分數來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在高中表現的更加明顯,學生之間交流最多的就是考試成績的高低,這種分數至上的觀念使得我們很難關注其他教學理論。從小到大的教學思想,讓人們形成了思維慣性,只要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人們就會想到“愛祖國”、“愛社會”、“積極奉獻自我”等大話空話,缺乏實際意義,缺少生命理念教育,嚴重忽略學生生命健康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影響因素質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較狹窄,忽略了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人們就會想到讓學生成為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人才,這樣的狹隘人才培養目標嚴重限制了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只培養思想高尚的人才是遠遠不夠的。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樣化的,它要求人們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個性,形成差異性,滿足社會不同領域的需要,傳統教學理念以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將個性化的人統一化,壓抑學生個性發展,這與“生命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忽略學生個性特征,限制學生全方面發展,這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效性缺失的因素之二。
3、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缺少教學活力,忽略了學生自我情感的表達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智商的高低已不能衡量學生是否成功,情商決定著人們在這個社會地位的高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積極表達自我情感,課堂互動性的增強是提高學生情商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嚴重缺少活力和互動過程,尤其在高中教學表現的更加明顯,老師的職責就是講課傳授知識,學生的職責就是配合老師講課,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正是這種教學方式的存在才導致了學生高智商、低情商,對社會上的人情世故一竅不懂,如此“人才”怎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課堂缺少教學活力,忽略了學生自我情感的表達,這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因素之三。
三、“生命教育”視域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實效性的措施
1、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給予學生更多生命關懷
曾有位哲學家說過:在人的生存和發展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教育會對人的生命價值取向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改變傳統教學理論,給予學生更多的生命關懷。在傳統教學課堂上,老師主動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效率下降,轉變教學理念的必要性就顯得十分重要,讓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動腦,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要站立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思維來觀察世界,思考學生的內心需求,給予學生更多的生命關懷,增強課堂實效性。
2、調整人才培育目標,培養學生個性特征
學生的生命發展是有規律的,老師要根據學生生命發展階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學生個性特征制定。部分高中生會存在迷茫、不知所措的問題,所以,老師在教學時,不能向學生進行“高大上”的宣教,否則,會導致學生厭煩該課程。因此,對于這些學生來說,老師要在思想上給予更多的生命關懷,從學生生命發展規律出發,根據其個性特征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學生才會有更強的動力去探索生命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生命價值。根據學生個性特征制定培養目標,能有效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3、引導學生生命發展方向和培養生命意識
偉大的哲學家懷特海說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具備活躍的智慧,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利用知識引導人的智慧成長。生命意識是指人格化的智慧,即學生全面發展,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綜合提升。從“生命教育”視角出發,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形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增強師生聯系,在無形之中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提升自我能力的空間,這種方式能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紅色人物歌頌大賽”、“我最崇敬的英雄”、“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陳述參加活動后的收獲以及情感認知,從而讓學生樹立生命意識,同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資源與學生進行互動,例如:觀看相關影片,讓學生寫觀后感,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全面提高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綜合性人才。老師積極引導學生生命發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是增強思想政治課課堂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四、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傳統教學觀念難以改變,忽略學生生命健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較狹窄,忽略了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缺少教學活力,忽略了學生自我情感的表達,導致了課程實效性缺失,無法實現“生命教育”理念的滲透,為改變此現象,可以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給予學生更多生命關懷、調整人才培育目標,培養學生個性特征、引導學生生命發展方向和培養生命意識等措施解決此問題,增強課程的實效性。
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福州市市級課題立項項目“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施生命教育研究”(項目編號:FZ2017GH113,項目負責人:陳立萍)
參考文獻
[1]王學麗.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2):14-16.
[2]范紅麗.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07):66-67.
[3]馬紅霞.生命教育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世紀橋,2014(05):27+35.
[4]朱宇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24(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