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德育智慧,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和表現形式,在培育人的過程中“滋潤”著人的精神面貌,本文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列舉了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情況,為中職德育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實踐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素材
(一)傳統思想締造中華之魂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思想鑄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價值信仰、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成分,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之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人生態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感恩意識,“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的誠信精神。這些內容豐富的傳世名言、生動活潑的古人故事,都可以融入中職德育的課堂之中,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傳統藝術感受中華之美
我國傳統藝術及其豐富并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透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中國繪畫以毛筆、水墨、宣紙為材料,建構了獨特的散點透視,追求自然和天人合一,強調意境,注重個人感覺,特別是畫者用水墨的濃淡組合表達主觀情趣和精神風格。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中國畫的欣賞價值大大增加,讓人感受到獨特的審美趣味。
諸如書法、音樂、舞蹈和戲曲這些藝術形式變現出來的魅力,都彰顯了我們對藝術追求的獨特性,也讓學生體驗到傳統藝術之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
(三)傳統民俗體現民族情懷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并傳承的。
例如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理想與信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傳統節日中都蘊含了鮮明的德育教育主題,例如清明節對祖先和先烈的紀念,端午節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中秋節、春節闔家團圓的美好愿望等。通過對傳統民俗的了解,學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中體現出來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進一步加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四)傳統手工業發現工匠精神
古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數不清的行當,出現過數不清的身懷絕技的匠人。彈花匠、染匠、船匠、漆匠、磨刀匠、泥瓦匠等等,這些傳統行當中,有些已經漸漸消失,但那些有追求的手工匠人憑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在傳統技藝上達到的最高境界,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值得今人學習并發揚光大。
(五)傳統文學濡養人格魅力
傳統文學作品是經歷時光淘汰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考,豐厚的人生意蘊。對于價值觀尚未確定的學生來說,具有指引作用。傳統文學的創作主題大多為受到良好教育的儒家士大夫,而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忠、信、節、義、孝、悌、謹、仁、禮、廉、愛等方面,這些思想通過優秀的文學精神浸透在傳統文學的詩詞歌賦方方面面,這是傳統文學的具有悠久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諸如“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責任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愛,“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慷慨赴難。古代先賢濃厚的憂患意識、高尚的人格魅力、積極的價值取向,通過傳統文學一點一滴滲透出來,學生從中可以不斷汲取積極的道德力量,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實踐途徑
1、利用德育課堂
中職德育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德育課程要引入豐富多彩的案例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中國傳統中有許多鮮活的歷史人物和感人的勵志故事,向世人詮釋著大道理。將理想信念、守禮愛國等道德修養融入德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2、開設選修課程
中職文化課中,也蘊含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要探索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人文選修課程,用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德引導、感染和教育學生。在人文課程中,選擇經典文學、故事作為案例,與學生的德育、美育教育結合起來。此外,可以融入活動育人的第二課堂,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例如開展早讀誦讀經典計劃,開展禮儀培訓,進行“感恩父母、踐行孝心”的教育。組織各種傳統藝術的社團,例如書法社、國畫社、圍棋社、詩詞社等。吸引學生參加,在活動中普及傳統文學知識。
3、組織文化活動
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可以邀請名人進行傳統文化講座,如京劇進校園。利用傳統節日體驗民俗活動,如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清明節緬懷先烈等。組織學生參觀手工業展覽,體會匠人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情懷。
德育是教育的基礎,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是教育界近年來一直努力踐行的課題。結合傳統素材,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成才,也是中職院校教師需要持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賴善莉.“一主兩翼、四輪驅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德育工作路徑探析[J].現代教育,2018(5):95-97.
[2]謝舒心.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研究[J].當代教育論叢,2018(8):137-139.
作者簡介:李占霞;女;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碩士研究生;從事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