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碧蔓 林輝斌 黃耀光 孫蘭春 龐土富 姚觀金
摘要:目的:研究AECOPD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與FeNO、肺功能、病程預后等相關性分析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AECOPD住院患者200例,根據入院第一天測的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分組,其中在0.04×10以上的是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在0.04×10以下的是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應用非干預觀察性研究方法,對患者相關臨床指標進行測量和對比,進而分析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與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結果:FeNO方面,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34.3±12.9)、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20.7±13.7),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患者FeNO水平有所下降。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60.4±12.6)%、FEV/FVC(61.7±10.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59.3±9.7)%、FEV/FVC(57.7±9.1)%,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患者FEV、FEV/FVC水平上升。病程預后方面,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8.3±0.8)d,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9.9±2.8)d,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AECOPD患者中,不同的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患者的FeNO、肺功能、病程預后等指標具有顯著差異,提示嗜酸性粒細胞與這些指標之間具有相關性,在疾病診療中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AECOPD;嗜酸性粒細胞;FeNO;肺功能;病程預后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079-02
AE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據統計,慢阻肺患者平均每年發生急性加重的次數約為0.5-3.5次,期間患者肺功能進一步下降,導致生活質量、疾病進程都受到不良影響,也會極大的增加患者的負擔。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會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當前對于AECOPD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判斷,但量化指標不足,因而影響了疾病診療。血嗜酸性粒細胞是一種炎性生物標志物,其在AECOPD的診斷中,用于輔助量化、評估嚴重程度、預測疾病預后、分析加重風險等方面,都可發揮一定的價值。所以,對于AECOPD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細胞表達水平加以測量,并且分析其與各項臨床指標的關系,能夠對患者癥狀表型更準確的判斷,進而為后續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依據。基于此,本文選擇2017.6-2018.6的AECOPD住院患者200例,研究了血嗜酸性粒細胞與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AECOPD住院患者200例,根據入院第一天測的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分組,其中在0.04×10以上的記為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在0.04×10以下的記為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中有患者132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別是72例和60例,年齡在55.8±4.6歲,慢阻肺病程為5.2±1.3年;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中有患者68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別是40例和28例,年齡是55.7±4.4歲,慢阻肺病程為5.5±1.1年。所選均符合指南中COPD診斷標準,有明顯的急性加重期癥狀,知情同意。不包括妊娠期女性,未成年患者,入院24h內未完成肺功能檢查患者,合并其它肺部疾病患者。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系統的檢查,依據GOLD指南,結合患者具體病情情況等制定治療方案并確定出院標準。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規吸氧、化痰、抗感染、解痙平喘等治療,并適當使用靜脈激素。患者入院第1d和第7d分別進行血常規、FeNO、肺功能等指標檢查。在此基礎上,應用非干預觀察性研究方法,對患者的FeNO、肺功能、病程預后等指標加以總結,分析血嗜酸性粒細胞與這些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FeNO指標的對比
FeNO方面,治療第7天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34.3±12.9)、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20.7±13.7),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治療后,患者FeNO水平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肺功能方面,經治療7天后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60.4±12.6)%、FEV/FVC(61.7±10.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59.3±9.7)%、FEV/FVC(57.7±9.1)%,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治療后,患者FEV、FEV/FVC水平上升。
2.3兩組住院時間的對比
病程預后方面,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8.3±0.8)d,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9.9±2.8)d,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卒中的第3個主要致死疾病,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很高的發病率。我國每年由于慢阻肺而死亡的患者超過了100萬人,是我國第2位的疾病負擔。慢阻肺可以提前有效預防,該疾病的癥狀主要是持續性的氣流受限、呼吸道癥狀等。患者在有害氣體、有害顆粒物環境下長時間暴露,容易導致肺泡、氣道的異常,進而引發疾病。當前對于COPD患者生存時間,并沒有有效的延長方法,同時該病屬于不可逆性疾病,因而在臨床治療上,重點在于對急性發作的減少,從而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等。如果急性加重頻繁發作,患者健康狀態、運動水平、肺功能指標等都將受到更為嚴重的損傷,進而增加死亡率。所以,對于此類疾病,應當注重盡早診斷和治療,延緩疾病進展,從而改善預后情況。本文通過研究相關生物標志物,能夠對疾病嚴重程度、治療情況等作出更為準確的評估。
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預后情況將更不理想,可將嗜酸性粒細胞減少,作為致死性細菌感染的標志,例如在AECOPD患者膿毒性休克中,就可檢出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將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再入院率和病死率等,不利于患者預后。本文研究表明,FeNO方面,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34.3±12.9)、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為(20.7±13.7),有顯著差異(P<0.05)。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60.4±12.6)%、FEV/FVC(61.7±10.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FEV(59.3±9.7)%、FEV/FVC(57.7±9.1)%,有顯著差異(P<0.05)。病程預后方面,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8.3±0.8)d,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組住院時間(9.9±2.8)d,有顯著差異(P<0.05)。FeNO是一種氣道炎癥標志物,研究表明,該指標和氣道嗜酸性炎癥之間存在聯系。可以通過誘導痰細胞學、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氣道黏膜活檢中FeNO和嗜酸性驗證的關系加以驗證,從而確定二者關系。
當前臨床上主要利用呼吸道炎性生物標志物、全身性炎性生物標志物等,作為主要的炎性生物標志物應用,具體指標有C反應蛋白、白三烯B4、IL-6、IL-8TNF-α、炎性細胞趨化因子、嗜酸性粒細胞、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等。不過,由于很多醫院并沒有對炎癥介質、細胞因子準確檢測的能力,因而臨床應用受限,而血常規檢測比較簡單,結果可靠性好。呼氣一氧化氮也可作為呼吸道炎性標志物應用,有著可靠準確的結果,可在疾病診療當中發揮輔助性的作用。研究表明,COPD患者急性感染或急性炎癥期,嗜酸性粒細胞將會產生應答作用,因而可將其作為判斷AECOPD的炎性標志物應用。如果AECOPD患者存在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的情況,能夠在細菌感染預測中達到100%的特異性。
綜上所述,在AECOPD患者中,不同的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患者的FeNO、肺功能、病程預后等指標也具有顯著差異,提示嗜酸性粒細胞與這些指標之間具有相關性,在疾病診療中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Charlie Share.Clinical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o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ia [J]. Journal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7,25(10):100-102.
[2]Don Rehfeldt,Paul Arizi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onchial asthma-copd overlap, asthma and copd [J].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ology,2018,18(7):1306-1310.
[3]Bob Cousy,Dick Schnittker,Larry Foust.Plasma periosteum protein and FeNO expression leve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linical phenotype of AECOPD emphysema [J]. Applied gerontology,2018,18(3):278-280.
[4]Irwin Dambrot,George Yardley,Bob Lavoy.Study on 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exhaled NO and il-32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2018,23(2):253-256.
[5]周薇,彭紅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出氣一氧化氮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實用老年醫學,2019,33(03):35-38.
[6]張藝,許西琳,辛雯艷,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及預后的指導價值[J].吉林醫學,2019,40(4):15-18.
[7]李玉磊,陳國忠,劉莉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出氣一氧化氮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相關性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8,34(21):37-40.
[8]顧明芳,張宇鋒.AECOPD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8):26-28.
作者簡介:馬碧蔓,女,1986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學歷,民族 漢;籍貫:廣西桂林;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職稱:呼吸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