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珊

摘? ?要:為了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運用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的治療方式獲得的療效。采用患者參與實驗的方式驗證療效,患者數據來自于某醫院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化的方式將120例患者分成3組,聯合組、阿莫西林組、甲硝唑組各40例。聯合組給予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的治療方式,阿莫西林組給予單一式的阿莫西林藥物治療方式,甲硝唑組給予單一式的甲硝唑藥物治療方式,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效果、齦溝液IL-1β與TNF-a的治療前后指標。研究得到聯合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顯著優于其他兩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5)。結果表明,聯合用藥治療慢性牙周炎病癥的效果較為良好,炎癥因子有效改善,可以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關鍵詞:慢性牙周炎;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療效果
慢性牙周炎屬于口腔類疾病,此病癥是由厭氧菌感染導致的。此病癥具有發展迅速的特點,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進食[1]。另外,此病癥還具有患病率高、病程較長的特點,需要采用療效較好的治療手段減輕患者的痛苦。治療此病癥的主要方式是局部治療,此手段經過實踐可知,只能起到控制病癥的作用。阿莫西林與甲硝唑藥物具有強力殺菌的功效,臨床治療時經常采取單一式各自治療的方式。本課題研究了將兩者進行聯合后,共同治療患者獲得的效果,內容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實驗的患者共120例,全部來自于筆者所在的醫院。從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隨機收集,并將120例患者分成聯合組、阿莫西林組、甲硝唑組各40例。其中,聯合組患者年齡范圍在21~46歲,平均年齡為(33.5±12.5)歲,病程為11~23個月,平均病程為(17±6)個月。阿莫西林組患者年齡范圍在20~44歲,平均年齡為(32±12)歲,病程為12~23個月,平均病程為(17.5±5.5)個月。甲硝唑組患者年齡范圍在22~45歲,平均年齡為(33.5±11.5)歲,病程為13~24個月,平均病程為(18.5±5.5)個月。所有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次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資料與病程上無差異化,可以進行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根據《牙周病學》中的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慢性牙周炎病癥,且牙齦周圍具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癥、牙齦出血癥、糜爛癥,牙齦帶的深度經過檢測可知在5 mm以上。運用X線技術的檢測作用,部分牙槽骨產生了吸收狀。牙周炎癥的病癥程度在中度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在6個月內采取治療,口腔兩側牙齒至少存在一個患齒。
排除標準:排除患者同時患有外牙體牙髓疾病或其他牙髓癥,在1個月之內服用抗生素藥物。排除患者同時患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病癥,處于哺乳期,存在青霉素藥物過敏現象,不愿參與實驗。
1.3? 治療方法
3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性治療方式,具體措施為:清潔口腔中的上下牙石,對存在的牙垢面有效清除,對牙周面處平整度、咬合創傷與食物鑲嵌有效調整。患者的牙齦帶采取定期清潔的措施,清潔時使用雙氧水或者是生理鹽水,清洗過后涂抹鹽酸米諾環素軟膏。
甲硝唑組患者在接受基礎治療過后,進行甲硝唑藥物治療。具體措施為:患者采取口服藥物的方式,每日3次,每次0.6 g,叮囑患者嚴格依照醫囑服用藥物。
阿莫西林組患者在接受基礎治療過后,進行阿莫西林藥物治療。具體措施為:患者采取口服藥物的方式,每日兩次,每次0.5 g,叮囑患者嚴格依照醫囑服用藥物。
聯合組患者在接收基礎治療過后,進行甲硝唑與阿莫西林同時治療。具體的措施為:服用方式與劑量同上述兩種藥物給予的方式。
3組患者均以一周為一個療程,采取4個療程的治療方式。
1.4? 檢測指標
1.4.1? 臨床指標
3組患者均要在治療前后測量: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探診出血指數(Bleeding On Probing,BOP);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附著水平(Attachment Loss,AL)。
牙齦菌斑指數標準為:患者的齦緣區部位未產生菌斑給予0分,具有薄層菌斑給予1分,存在中等堆積沉淀物給予2分,含有大量軟性沉淀物給予4分。
探診出血指數標準為:患者未發生出血癥給予1分;外觀正常卻發生輕度出血給予2分;牙齦變紅,產生中度出血,且未發生紅腫現象給予3分;發生潰爛給予4分。
牙周袋深度指標為:手動式運用普通牙周探針探測患者的牙周袋深度,運用O型牙周探針探測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給予正確標記。
附著水平標準:用探測的深度數值減去患者釉牙骨的質界與患者的齦緣之間的距離。
1.4.2? 齦溝液IL-1β與TNF-a水平
治療前后檢測患者的齦溝液IL-1β與TNF-a水平,把Whatman3號濾紙裁剪成一定大小的采樣片后進行稱重。患者先利用清水漱口,將棉卷置于患者采取樣本的區域內,起到隔濕的作用,慢慢吹干牙夾面部位,同時去除牙齦上存在的菌斑,2 min后把裁剪好的Whatman3號濾紙置于齦溝或者是牙周袋內,放置50 s,取出后稱量質量,用稱量后的質量減去采樣前濾紙的質量,得到齦溝液的質量分數。然后,將運用EP管離心收集得到的齦溝液置于-70 ℃的環境中。再運用ELISA試劑盒對齦溝液中存在的IL-1β與TNF-a水平進行準確性檢測,檢測過程嚴格依照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書進行。
1.5? 評價標準
3組患者運用各自的治療方式以后,檢測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標準分為顯效、好轉、無效。
顯效的標準為:出血癥狀、腫痛與膿腫完全消失,松動癥狀完全消失,牙齦指數降至50%,牙周袋的深度縮減2 mm以上。
好轉的標準為:出血癥狀、腫痛與膿腫部分緩解,牙齦指數部分降低,牙周袋的深度縮減1 mm以上。
無效的標準為:上述指標無改善或者是癥狀不斷加大。
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實驗產生較多的數據,需要運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產生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環節采用t檢驗的模式,組間比較運用單因素方差方式分析,如果數據在0.05以下,說明本次實驗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成功。
2? ? 結果
2.1? 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的3組臨床指標無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臨床指標與治療前相比較,都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聯合組患者的PLI平均指標為(0.49±0.19),BOP平均指標為(2.02±0.38),AL平均指標為(2.65±0.58),PD平均指標為(2.52±0.39)。阿莫西林組患者的PLI平均指標為(0.96±0.25),BOP平均指標為(2.68±0.41),AL平均指標為(3.85±0.94),PD平均指標為(3.35±0.53)。甲硝唑組患者的PLI平均指標為(0.87±0.24),BOP平均指標為(2.53±0.45),AL平均指標為(3.79±0.94),PD平均指標為(3.23±0.49)。從3組臨床指標數據可知,聯合組的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其他兩組,具有較大的差異性(P<0.05)。
2.2? 治療效果比較
3組患者運用各自的治療方式后,聯合組患者中,顯效例數31例,好轉例數7例,無效例數2例,總有效率為95%。阿莫西林組患者中,顯效例數20例,好轉例數12例,無效例數8例,總有效率為80%。甲硝唑組患者中,顯效例數21例,好轉例數13例,無效例數6例,總有效率為85%。從3組治療有效率可知,聯合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其他兩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
2.3? 齦溝液IL-1β與TNF-a水平比較
3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齦溝液IL-1β與TNF-a水平均顯著優于治療前。
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IL-1β平均水平為(1.43±0.04),TNF-a平均水平為(72.21±24.41)。阿莫西林組患者治療后的IL-1β平均水平為(2.29±0.03),TNF-a平均水平為(115.52±21.13)。甲硝唑組患者治療后的IL-1β平均水平為(1.94±0.03),TNF-a平均水平為(113.24±24.13)。從上述數據可知,聯合組患者的齦溝液IL-1β與TNF-a水平顯著優于其他兩組患者,數據比較具有差異性[2-3]。
3? ? ?結語
慢性牙周疾病已經成為一種高發性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經過研究可知,外界環境、個人衛生、個人行為、精神因素等都會引發此病癥。如果患者不能及時進行治療,病癥會進一步發展。患者的牙齦部位受到微生物菌斑的影響,引發牙周組織破壞、牙齒松動等病癥,需要運用治療效果較佳的方式有效根治。
本次實驗將兩種藥物共同作用于慢性牙周炎病癥,通過結果可知,獲得的效果較好,顯著優于單一式的兩種藥物治療方式。分析原因是:兩種藥物對炎癥的抑制能力較高,能夠對不同的病原菌株產生作用,兩種藥物的作用產生了互補性,使患者存在的厭氧菌更好地消除,提升了抗炎的作用,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
綜上所述,聯合治療方式顯著優于單一式的治療效果,原因是兩種藥物的抗菌能力、抗炎能力產生了互補作用,提高了抗炎能力,使患者牙周存在的厭氧菌被高效率清除,達到治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光亞.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治療慢性牙周炎的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9(11):19-20.
[2]劉繼華,劉衛鋒,閆慧鑫,等.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治療慢性牙周炎療效評價[J].西南國防醫藥,2016(11):31-32.
[3]葛艷麗.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治療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