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偉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驅動,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本文以“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為例,發表了作者的觀點:一、以問題為驅動,引發學生認知沖突;二、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探索算理并實現類比建構;三、以問題為驅動,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梳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驅動;探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倡導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充分貫徹這一思想。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以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培養數學學科素養。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注重以問題為驅動,促進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與合作學習,從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一、以問題為驅動,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問題,是探究的動力,對學生自主學習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師應樹立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之產生探求問題解決路徑的需求,進而帶著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筆者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先呈現一組題目,要求學生計算;當他們提出有的題目不會做時,則要求他們選擇會做的計算;之后組織學生交流解題體驗。發言的同學交流了題目中的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而對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則不大敢于表態;也有一些同學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即將分數的分子與分母相加減,但不是很有自信;多數同學表示無從下手。此時,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被引發,他們很想知道如何解答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題目,探求算法的欲望在頭腦中產生。此時,筆者就拋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一起來研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呈現了不同層次的分數加減法的題目,要求學生去計算。這旨在讓學生跟難題相遇,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新知的呈現作鋪墊,同時,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由此可見,在導入環節,教師以問題為驅動,可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興趣,使之帶著熱情與動力,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二、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探索算理并實現類比建構
小學數學教學切忌向學生枯燥地灌輸概念、定義、公式、定理及運算法則等知識,而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或提出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積極探索知識的來龍去脈,達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想效果。數學學習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中關于算理的理解與掌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筆者在引發學生認知沖突之后,進行了第二個教學環節,即“以分數加法為例,引導探索算理”。筆者借助問題情境呈現問題“1/2+1/4=?”,要求學生先提出自己的猜想,說一說計算方法和結果可能是怎樣的。待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之后,筆者要求學生想辦法加以驗證,并在小組內交流。之后,再面向全班交流。通過交流,排除了結果跟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錯誤算法,歸納梳理了如下幾種正確的算法:一是畫圖法,即利用長方形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分數,借助形象化的思維來解決問題;二是換算法,即將分數換算為小數計算,再把結果換算成分數;三是通分法,將每個加數變為同分母的加數。梳理出幾種算法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將它們進行比較,找出優點、缺點及共同之處,最后形成共識: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必須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這樣才能夠“統一單位”,計算的結果才有意義。
上述教學設計,筆者先引發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由算法的多樣化奔向算法的優化,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弄清了其中的算理,發展了思維能力。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環節:“自悟減法,類比建構”,啟發學生探究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以問題為驅動,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梳理
數學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將問題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不管是課程的導入,還是導入之后的探究,或者是探究之后的總結,都可以用問題來驅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例如,在學生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梳理,呈現了如下問題:(1)請你同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作比較,思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它跟整數或小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之處;(2)加法和減法運算都要按怎樣的法則進行?在這兩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歸納出了如下法則,整數加減法: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分數加減法: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這三類加減法都遵守一個共同的法則:“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存在著怎樣的聯系與區別?又與整數、小數的加減法存在著怎樣的聯系與區別?探究這幾類加減法之間的關聯,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完成了這個任務,同時還向學生滲透了“化歸”的教學思想,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加減法的認識,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充分理解,豐富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英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