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蘭
【摘要】:藝術表達是情感的集中體現,藝術教育對于人的情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反之,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也能反映藝術的表達。美術教育面對的對象是學生,是對生活有獨立見解,對問題有獨立思考的人。在展開美術教學中,不能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材講述美術知識教師要投入自己真情實感來帶動學生的情感,以此促進學生想畫畫,會畫畫,愛畫畫。
【關鍵詞】:小學美術 情感教育 解決措施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
多年以來,中小學教育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如何讓學生提高成績怎樣把畫畫得漂亮,忽視學生內心情感的表達,自己內心想怎么畫畫。很多美術教育隨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學生多半處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導致美術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自主性減弱,造成依賴老師的局面,最后,學生也對美術學習產生了刻板的印象,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大多相似無趣,缺乏創新精神和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獨立見解以及情感因素的表達。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讓自己的思想情感在美術作品中表達,以此讓美術作品百花齊放,是我們刻不容緩要解決的事情。
二、小學美術情感教育的解決措施
1、發現體驗美術在前,知識傳授在后
小學的美術數學中,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學習初期,上課的時候比較好動,想自己畫,容易走神,如果不注重小學生對美術興趣的培養,很難在繪畫創作課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但是,如果教師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出示主題讓小學生先動手畫,任憑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去發現美術的魅力,體驗美術材料的美,學生自己敢于大膽作畫,敢于畫與眾不同有自己獨立思想的畫,而老師在學生簡單作畫之后插入本堂課繪畫創作課的知識點,然后講完知識點后在旁根據學生畫的作品引導學生,讓學生再畫畫。設想一下,用發現體驗美術在前,知識傳授在后的這種上課方式,是否會調動學生對畫畫的興趣,是否會說讓學生更加樂于接受知識,并且會在腦子記憶尤深。用這種方法,一堂課既培養了學生的創作創新能力,又達到了本堂課的教學成果,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2、營造良好的課堂情景,加強溝通調動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強,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教師引導出直接的具體形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小學生看到真實的某體對美木的興趣,并且數從中點插簡單的美術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用故事導入,猜謎導入,游戲導入等等來調動課堂氣氛。同時,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情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師生交流的作用也巨大。教師要靈活地采用各種策略,在師生交流中,積極創作出各種美術情境,為小學生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用真心真情去感染小學鼓勵學生多問多思多想,幫助小學生進入美術課的心理狀態,激發各種奇思妙想,在各自的情感共鳴中,表達各自的所思所想,創作出表達個人思想情感的作品。
3、帶領學生欣賞經典作品,潛移默化增強學生情感
對于正在學習中的學生而言,欣賞作品的眼光要高于自己動手能力,這樣才會把作畫能力慢慢提升上去。因此,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欣賞經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內心的情感。在欣賞每一件經典作品中,教師要耐心帶領小學生解讀畫家的創作手法,畫家所處的環境,他是以怎樣的情感來創作這幅畫的,以此表達怎樣的心情與內涵。然后我們要從中學到大師的技法把它合理運用到我們的畫面中,以此慢慢表達出我們個人的情感。比如,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反映他的民族受到法西斯的侵略,用作品來表達他的悲痛情感,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筆觸狂放,反映他內心的熱烈與不羈。還有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每一筆每一畫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簡單平實和貼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會用作品表達自己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又高于生活。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積累生活中的素材,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和藝術的表達能力。在作畫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大自然的景物隨意想象,大膽憑著內心的感受去畫,樹葉可以是藍色的,草地可以是紅色的,太陽可以是長方形的等等。在小學美術作品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首先做到尊重孩子的觀察、認識與理解,以及小學生獨特的表達視角,讓他們在美術創作中表達自我。并且,在自由創作中,小學生能體會到更多的快樂,對美術也會保持長久的興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用上述方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激起小學生對于上美術課的興趣,提高創新創作能力,培養審美素養,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說:“美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我們必須跳出那種把美術課僅僅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手段,而要把美術課上成知識的交流與探索,對美術材料的發現與研究,充分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用對美術課充滿熱情與興趣,用美術來感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會生活愛生活,從而更好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