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龍
摘 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和推進,教育教學的核心和重點逐漸轉向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上去,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物理教學是高中階段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也應該關注核心素養教學中的落實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此,本文將從明確學生主體、結合日常生活與注重實驗教學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論述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基本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的物理教師提供教學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研究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需求所應該形成和具備的基本能力與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出標志著新課程改革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但縱觀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單薄等問題依然存在且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思想,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以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一、明確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之下,物理教師通常掌握了整個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自主學習、深入探究,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強調和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師本位思想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盡量減少課堂中傳授和 灌輸知識的時間,給予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授《圓周運動》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了學生們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們獨立探究學習內容。首先,筆者為學生們確立了學習目標,讓學生們有目的的進行學習,如,知道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理解什么是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明確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結合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知識運用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離不開物理,所以強化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將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和素材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以此來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境,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物理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相關性,感受物理的應用價值,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在教授《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知識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對于自由落體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學生們在生活中也進行過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因為,為了讓學生們對本節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筆者結合日常生活,為學生們展開教學,首先,筆者引出生活中樹葉下落與果實下落的現象進行參考,學生們回答,樹葉下落像飄落下來,但是果實下落只是一瞬間。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們思考這一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樹葉下落的速度會很慢?通過這一問題的引導,筆者帶領學生們深入分析。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結合日常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三、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驗素養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理知識生成與發展的基礎。只有重視實驗教學,才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實驗能力與素養。因此,高中物物理教師必須轉變過去重理論、輕實驗的觀念和思想,給予實驗充分的重視程度,并改進實驗教學的方法,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實驗和動手實踐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設備、記錄實驗數據等等,參與到整個實驗過程當中,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更好地理解與把握物理本質和規律,發展學生實驗素養。
例如,在教授《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實驗素養,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展開了實驗探究活動。通過實驗活動,讓學生們知道了什么是磁感應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出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重視實驗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素養。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廣大的高中物理教師樹立正確的認識,以新課程改革為基本指導理念,以明確學生主體、結合日常生活與注重實驗教學為手段,來逐步引導學生,優化整個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促進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物理觀念、應用意識、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最終實現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建釗.高中物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183-184.
[2]陳振珊.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核心素養培養方法[J].當代教研論叢,2019(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