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新
摘要:陶藝教學已成為初中美術教學的常見課程,作為一門有利于開發學生創作力、想象力、審美意識的藝術,應該對教學設計進行創新與拓展。因此,在陶藝教學中引入秦漢瓦當紋飾,通過對其進行綜合分析,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是發揮藝術這門學科對素質教育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陶藝教學;秦漢瓦當紋飾;初中美術
創新是一切事物朝前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陶藝教學的重點。在初中的陶藝教學中引入秦漢瓦當紋飾,目的在于通過對中國傳統紋飾的賞析,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特有的審美意蘊,將具有民族特色的紋飾與現代的審美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一、陶藝教學對學生的積極意義
(一)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拓展視野
通過藝術類的素質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初中美術課上開設陶藝課程,一是為了通過對陶藝作品的賞析,讓學生了解泥塑工藝的創作過程及多種多樣美的創造空間。在介紹作品的含義、起因、器型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審美的內涵。在陶藝教學中將秦漢瓦當紋飾作為課程拓展的一部分,不僅有利于帶領學生穿梭時空感受古代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創作意圖,也可以讓學生受到民族傳統風格的熏陶,進而在以后的陶藝創作中有更多創作的可能,還能在相關文科的學習上產生極強的興趣且易于理解。
(二)提供個性化表達空間
許多心理學相關的研究表明,學生期間是培養個人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黃金階段。首先,在教師開展陶藝教學的時候,課程環節的設計要結合秦漢瓦當的紋樣特色,通過陶藝的形態、色彩以及材料的運用,引導學生認識陶藝的創作手法,并以多媒體展示,或去博物館游覽的方式,為學生分析秦漢瓦當紋樣的元素,以直觀的視覺形象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然后,在學生的創作環節,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引導他們將自身的感受和想法發揮出來,通過親手創作陶藝作品,保留自己的個性與想法,把想象力的空間打開,在實踐中既感受到秦漢瓦當紋飾的魅力,又可以在實踐中獲得美的感受。
(三)培養自信,耐心的學習能力
陶藝課程的學習,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來說,課堂的場所、內容、氛圍不會給學生帶來拘束感,學生在此期間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作品完成時得到的滿足感也會讓學生得到鼓勵與自信。這一點,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通過這一方式,他們可以含蓄地展示自我并獲得肯定。同時,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時候,活動中的娛樂性和審美趣味會讓學生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期待感。因此,在面對極其需要耐心、細致、用心的操作過程時,學生們愿意靜下心來,隨著教師的鼓勵與引導,逐漸地將心中的作品呈現出來,當收獲成功的喜悅時,學生會對之前的堅持與克服急躁的行為產生反思和肯定,逐步地養成做事堅持到底、細致耐心的行為習慣,并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產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秦漢瓦當的紋飾介入陶藝的創作特征
(一)民族審美情趣
秦漢瓦當的紋樣展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民族審美情趣。這一獨特的風格是通過與其他文化形態長期交流與融合才形成的。通過對瓦當紋樣演變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的時期以及不同地區的紋樣會有不一樣的形態,從中可以折現出當時的文化風尚和思想觀念,以及所處地區的區域特色。比如,從動植物紋飾的演變可以看出,秦漢瓦當紋飾的圖式審美已經逐漸與殷商以及更早時期的圖騰崇拜與宗教禮儀脫離開來,像是大雁、麋鹿、獵人斗豹、四葉草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紋樣寫實刻畫,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反映了當時秦人的社會生活與生產活動,其中“獵人斗豹”的內容表現了秦人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
(二)民族文化內涵
秦漢時期瓦當的具體劃分可以從“無字當”和“文字當”分別分析,這可從側面看出當時的民族文化內涵。“無字當”一般是由平民使用的,其表現的內容以動植物紋飾居多,包括部分房屋樹木類紋飾,表現了秦漢先民的狩獵生活、動植物種類、秦地的地理環境及當時氣候。“文字當”則大多由有品節的官員或貴族使用,這些紋飾在這里除了內涵更為豐富,還能夠起到階級的劃分作用。比如龍紋的使用,需要特定的場合和特殊的身份才能使用;傳承至今的云紋,寓意著安定祥和,以及古代先民對于長生不老的愿景。另外,文字瓦所使用的文字表達著祈福許愿的美好寓意,這既是將形式與內容進行高度統一,也是將秦漢瓦當的審美趣味與使用價值進行結合。讓秦漢瓦當的創作“形、神、意”兼備,傳達了古代先民的思想文化精髓。
三、在陶藝再創作中的注意事項
(一)將模仿與再創作做區別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設計與想象。在對秦漢瓦當紋飾進行分析和講解時,要給學生多多展示一些現代設計與傳統審美趣味相結合的優秀經典作品,起到好的示范作用,讓學生能夠領悟到,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老的審美趣味的傳承與新的創作理念的萌發,從而使學生能夠有所感悟,避免在陶藝作品的創作中一味地對已有的陶藝作品進行模仿而喪失了自身的獨特創造力。
(二)注重作品的功能特性
雖然我們通過多種示范,讓學生從秦漢瓦當紋飾的造型中獲得啟發,鼓勵學生運用這些紋飾的特點來設計和制作作品,但是教師在學生進行在創作之前一定要給學生強調清楚每一個作品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功能特性,比如創作靈感源自何處,創作的意圖是什么。不應當是隨大流的,不經任何深思就隨手捏造。因此,可以要求學生在創作之前給教師交一份設計的草圖或方案構思的口述,也能便于教師給學生進行相關的技術指導,幫助學生創作出更有趣、更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
四、結語
總的來說,通過了解秦漢瓦當紋飾的起源、寓意、用途,將會對學生的陶藝創作起到極大的啟示作用,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以現代的審美趣味進行富有個人特色的再創新,從中獲得自我肯定與樂趣。
注:本文為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瓦當紋樣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課題編號:2018ZJG065)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韓宏斌.現代陶藝創作對傳統符號的借鑒和應用[J].大眾文藝,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