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雄
摘 要:合作探究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又成為課程規定的一項重要培養目標,依賴教師精心創設的探究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新課標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組織.現在,就如何在數學課上開展探究性學習談幾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合作探究勢在必行
教師們對課堂合作探究學習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義性的認識是正確的,但相當一部分小學教師當前只知其表,不詳其里,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內涵缺乏深刻的理解,過分注重教學形式,沒有從學生本身出發,不知道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何在,更沒有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是否培養了學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使學生潛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如在講授《人民幣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貧乏,甚至有個別孩子從未接觸過人民幣,給授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把學生編成課外小組,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課外調查、學習、研究。布置調查研究內容:1、搜集有關人民幣的知識2、商店購物,進行人民幣的兌換3、你還認識哪國人民幣?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發言的機會,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從生活中學數學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數學的奧妙。因此,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構建數學世界,對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是有利的。
二、學習新理念,提高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小組的組建便是這個交往結構的切入點,它從教學組織形式上保證了全面完整的教學交往結構的建立。當然,合作小組必須經過科學的分組和嚴格的培訓。組建時得遵循一套程序和方法,應克服傳統學習小組散漫性和活動效率低下的缺陷,充分發揮合作小組的建設性作用。合作小組一般采用的科學分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根據賴思(Rice)的研究,他認為最佳的小組規模為2--6人。這樣的規模使的小組內用有足夠的信息源,同時又保證所有組員積極參與和面對面的交流。在組員的選擇上,既要體現教師在小組組建中的領導作用,考慮分組的客觀需要,又要注意體現學生的意愿和主觀要求。作為教師來說,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讓合作泛濫,隨意組建和搭配合作小組。
三、小組合作學習正確合理的評價體制
評價應是面向合作小組進行的,盡可能減少對個人的評價。小組合作學習就其宗旨來說,主要是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學習形式,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來解決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通過這一教學組織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和過程的評價就應當面向小組,面向團體。否則可能會讓學生覺得我們小組合作的成果不是屬于我們大家合作的結果,而是某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這樣就會使學生認識不到合作的意義,降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比較優勢,使合作失去了意義和色彩。一方面,不利于培養的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喪失以后繼續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確的評價是對學生合作的一種肯定,也是對學生集體努力的一種肯定。在教師正確地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下,學生就容易體驗到,個人關系著集體,集體體現著自我,承擔著自我的榮譽。這樣一來,學生也就不會在發表意見的時候總是改不掉口說:“我認為……,我覺得應該是……”了,而會發自內心地說:“我們小組的意見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后,認為應該是……”。這不僅是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尊重,也是學生合作精神的現實體現。
四、小組合作學習應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
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們都有一個這樣的經驗:當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是自己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于解決這個問題時,才考慮尋求幫助,與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能力將喪失,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就難以獨擋一面,就會有負社會的重托。因此,合作學習必須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中,當提出一個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一”意見后,再到全班進行交流,再次形成“統一”意見,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請你們隨意說一個數,老師便能很快的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為了難住老師,他們從二、三位數,說到了十位以上的 自然 數,結果都被我準確的判斷出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老師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驚訝!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自然的帶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五、給予充足的小組合作時間。
從課堂教學實際不難發現,小組合作時間不夠,往往使合作當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本人認為,教師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后有足夠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發言,補充,更正甚至辯論,千萬不要忘記這正是學生思維火花最容易閃現的時候。如教學“四邊形”時,在分類這一環節,我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可以以不同的標準給四邊形進行分類,看看哪一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在教師的參與、指導下,給學生足夠的小組討論交流時間,學生找出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樣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的積極性高,效果明顯,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給全體學生創造一片藍天,一個動力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空,細心呵護學生創新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使數學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秦世忠. 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J]. 吉林教育, 2015(5).
【2】張敏俠. 淺談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 考試周刊, 2015(57):80-81.
【3】周建新. 淺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5(10):74-74.
【4】廖香梅.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當代教研論叢, 2016(5):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