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立艷
摘 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和被動的。學生只有具備問題意識,才能夠主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甚至產生新的發現。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重視問題的提出,并從學生的興趣、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出發,提出有效、有趣且豐富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提問 策略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可提問不等于啟發,如果教師隨時問、隨便問,看似課堂氛圍活躍,但是,實際效果并不一定好,這就是目標相當普遍的滿堂問現象。所以,為了避免滿堂問現象的出現,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快速且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提問的質量和水平往往是教師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影響教學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問題的提出,使提問發揮其強大的功效,最大限度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小學數學提問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分析和探究:
1、提高提問質量
在數學課堂上如果沒有問題,學生就無法擁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教師不會提問,或者提問質量不高,課堂就無法實現創新和改革。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提問質量的增強。首先,問題應該具有明確性。如果問題不明確,學生的思維就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必須要強調重點,激發學生有效的思考。其次,問題應該具有適度性。也就是說,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使問題與學生產生共鳴。同時,問題的數量也要適度,問的太多,學生會失去思考的時間,問的太少,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后,問題應該具有激發性。激發性指的就是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
比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筆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課堂的開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當中,商品的標價不夠整元時,可以用什么的數字表示?在測量屋子的高度不夠整米時,可以用什么樣的數字表示?據此,筆者就引出了小數的形式和意義。緊接著,筆者帶領學生探索了小數的性質,并要求學生回答了問題:在“1”的末尾依次添上1個“0”、2個“0”,數的大小變化了嗎?怎么變?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10厘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10厘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在學生回答了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后,就能夠總結歸納出小數的性質。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就能夠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知識??梢?,針對數學教學內容設置的高質量數學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把握和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2、避免提問誤區
提問看似簡單,其實一項綜合性較強且復雜的技能。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現階段的提問環節還存在著內容空洞、形式主義、單調、問題過難或者過易以及不能面向全體同學的誤區。要想真正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避免這些誤區,從全體學生的情況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出有效的問題,并選擇合適的對象,盡可能地使每個學生都擁有回答問題的機會。
比如:在《三角形》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正確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畫三角形高的方式。筆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流動紅旗、自行車、金字塔、斜拉橋等圖片,并且,筆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了這些事物,讓學生思考了問題:這些物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在此環節需要總結三角形的特點,感受三角形和現實生活的聯系。筆者為學生預留了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了溝通和交流,這就避免了學生思考時間不夠等問題的出現。緊接著,筆者要求學生在作業紙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同時,筆者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畫完之后欣賞別人的作品,并總結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這個環節,實際上就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學生通過分析和探索就能夠找到三角形有多少邊、多少個角、多少個頂點。可見,避開提問的誤區設計的數學問題,不僅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還能夠發展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視提問評價
提問有助于雙邊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成效。并且,提問的過程,可以有效實現師生的交流、溝通和互動。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重視提問評價環節,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評價,引導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同時,評價環節也為學生審視自己所學提供了機會,能夠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可以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比如:在《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夠正確計算平均數,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并且,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收集的數據在提供的樣圖中完成相應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筆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為學生提出了問題:在一次測驗中,班級的平均分為90,請問這個班級的馬力同學可能會得多少分?為什么?有的學生就提到了班級的平均分很可能并不是馬力的實際分數。這時,筆者就給予了學生肯定和夸獎,如:這名學生說的非常對!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很棒!筆者的做法就激發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就得到了提高??梢?,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有效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總而言之,提問是數學教學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運用提問的藝術,以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想方設想提高提問的質量,避免提問誤區的出現,重視提問的評價,以便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尤小云.讓“問題”延伸課堂無窮美景——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開放性提問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19(10):10-11.
[2]曾偉.巧設數學課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J].學周刊,2019(11):110.
[3]吳進.基于自主提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以教學《一一列舉》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9(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