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琮琮
摘 要:數學在科學日益進步的情況下,對于現代技術的支撐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在新課標的推動下,數學作為基礎教育學科,應該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所以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也在不斷的優化和革新。農村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對學習缺乏興趣和主動,而農村學生的家長大部分都忙于工作,農忙時可能連孩子吃飯都顧不上,無暇監督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學習情況,導致農村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的整體教育水平比較低,師資力量薄弱,所以就此問題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
當前農村小學教育資源相對短缺,面對個性各異的小學生,教師要尊重孩子們的個性發展,要使數學課堂成效最大化,那么,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將生硬的教育融入趣味之中,講究科學的方法與技巧。那么,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動之以情
教師的情感會影響自身的教學活動,而且極有可能感染到每位學生。教師良好的情感能夠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師生相互信任、情感融洽,教學氣氛活躍。
1.以情感構建師生關系
教師的威信是情感的延伸,是教學的必備,是育人的需要,是教師自身的言行樹立起來的。只有先“信”,才有后“威”,也就是說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會有威信;只有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在他們心中才會有威信,學生才會聽從你的教導,服從你的指揮。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保障,教師在平時要多關心學生,指導其學習,取得學生信任。
2.用情感激勵學生
小學生最信賴老師的判斷力,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情況、能力水平往往依賴于教師的看法,教師不經意地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影響學生的心靈。數學教學講究空間思維的培養、因材施教的變通、重點難點的比較、科學方法的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而容易產生退縮心理和消極情緒。作為教師此時此刻就應該真情地鼓勵學生:“老師相信你一定行”“不要害怕,老師會幫助你”等。在教師的熱情鼓勵以及循循善誘下,學生們就會鼓起勇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問題情境 聯系實際
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什么地方的學生創設什么樣的情境,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實踐、反思、相互交流、從而建立對等的數學模型。運用這一數學模型來設立數學問題,解釋相關現象,分析數學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數學信息建立數學網絡,將逐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的方法,形成數學思維習慣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拓展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找到成就感,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加減法二”中,學生已經積累的一些關于20以下的數以其運算經驗,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例中學習數學。如:9加幾的進位加法安排了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又比如: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安排了買鉛筆的情境。這些情境的創設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增添了有利條件,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親身經歷的數學信息,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數學問題,這樣做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而且還增強了他們的成就感。因此,一個良好適用的情境能夠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 課結束,趣猶存。
三、寓樂于學
農村雖然天廣地闊,但是農村的孩子比較純樸,認識的事物相對較少,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寓樂于學。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引發學習動機。
1.從趣味入手
教師要積極收集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此,教師要從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組織有興趣的小游戲,講述生動的小故事,或者以一個激起思維的數學問題等方法導入新課,使數學學習趣味橫生,盡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比如:在教“乘法口訣”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展開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與乘法比賽活動;在教“時、分、秒”的認識時,讓學生分別捂著自己脈搏的跳動、憋氣等活動,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生們既可體驗時間的長短,又能感受到時間的珍貴。
2.從創設著手
數學學科的抽象和枯燥,使心理素質還很不成熟的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教師只有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才能使小學生達到玩中學、學中玩、好學樂學的境界。幾乎所有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那么教師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從評價出發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學生作業的唯一閱讀者和評價者,由于個人主觀性等原因,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自己作業的正確認識。因此,把師評、自評、互評的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全體學生參與了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又比如組織學生定期評選“進步最快獎”“書寫認真獎”“作業最佳獎”等。這種多層面的獎勵評價,可以大大拓寬表揚的范圍,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此舉不僅大大強化了他們的成功意識,而且將時時激勵他們對數學學科投入更大的熱情。
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有了“問”才能去作答,如果教師依然讓學生回歸于只重練筆,只重視答的話,那么現在的學生依然是機械的學習,不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老師作為學習的一個引導者,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合作伙伴,在數學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懸念,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數學課堂中問題占主要位置。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就要在問題中不斷深化,不斷提出問題,養成好問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敢問敢說。比如:數學中“求最小公倍數”,學生甲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得到了4和8的最小公倍數后,學生乙就主動提問“為什么公有的質因數各取一個?”學生丙又主動提出“你為什么還要乘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解題思路,不同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問題行為,本來相對比較單一的概念,通過學生相互提問后,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教師在此只需稍加點撥,適當引導,便能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復雜的問題做到細化。這樣,學生技能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知識,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特別是農村的小學數學,在日常教學中要受到教師的重點關注。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僅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學任務,更要對學生負責,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以簡潔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林玲.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課改執教能力的策略探析[J].教育觀察,2018,7(02):36+41.
[2]咸富蓮. 農村小學全科教學有效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3]尹靜. 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D].河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