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 要: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生歷程中的啟蒙階段,幼兒進行學前教育不僅是為了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道德、禮儀、情感、認知等方面進行培養。禮儀教育是幼兒人生中的必修課程,一個人的禮儀能充分的體現素養和品味。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開展禮儀教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禮儀教育;幼兒
前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工作,我國的教育發展漸漸走向國際化,特別注重學前教育的發展。學前教育在城市和農村都得到了普及,正式成為了現今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禮儀教育融入到學前教育中,將幼兒培養為懂禮貌、有修養的人才。
一、學前教育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
若想讓幼兒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教養的杰出人才,一定要對其進行禮儀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修養。高素質的人才會受人尊敬,容易被他人接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幼兒就會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幼兒容易被別人接受,受到大家的歡迎,相處到很多與之交好的朋友,逐漸使幼兒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二)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學生學習需要安靜有序的環境,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學習禮儀知識,促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當幼兒想要介入他人的活動時,會禮貌的詢問意見。例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搭城堡嗎?此時,幼兒的注意完全集中在這項活動中,當幼兒專注于某事,就會提升其學習的質量。懂禮貌的幼兒,其身心會得到健康的發展[1]。
(三)奠定幼兒的道德基礎
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時期是2.5歲到6歲,若是錯過了這一年齡階段,即使日后對幼兒進行培養,也無法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兒的學前教育階段,教師開展禮儀教育能獲得優質的教學成效,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幼兒的終生發展。教師在培養幼兒時不要錯過行為養成的最佳期[2]。
二、學前教育中禮儀教育的滲透
(一)生活中滲透禮儀教育
教師可以在幼兒的生活中為其滲透禮儀教育。在幼兒早上上學的階段,教師可以為幼兒安排禮儀接待的工作。每天都可以安排兩位小朋友站在班級的門口,身上掛著標志性的彩帶,面帶笑容的迎接小朋友們與家長,相互之間進行禮貌的問候。在下午放學時,家長接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鞠躬和教師說,老師,再見!每天都重復相同的動作和語言,不僅能影響幼兒,同時還會作用于家長。每天讓幼兒堅持在上學和放學的時候主動的與家長和教師問好、道別等等。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幼兒會知道在與人交流與交往時,要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規范自身舉止。
(二)公共場合中滲透禮儀教育
在學校的操場中,綠色的草坪中總會出現紙屑碎片,教師在與幼兒開展游戲時,可以引導幼兒主動的將紙屑撿起,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此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教育幼兒不能亂扔垃圾、不要隨意的亂涂亂畫、不要打鬧、不要故意的損害公共設施等等。要指導幼兒們遵守文明禮儀[3]。
三、學前教育中禮儀教育的實施
(一)布置校園
教師可以布置校園整體的環境熏陶幼兒的文明禮儀。教師可在班級的走廊粘貼與禮儀相關的宣傳畫報,將小故事的圖片展示給幼兒。將幼兒需要注意的禮儀,通過圖片、故事的形式為幼兒展現,直觀形象,幼兒能夠快速的理解,很輕松的接受,理解其中的含義。學前階段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會很快的接收與理解。對幼兒的愛是教師開展禮儀教育的關鍵。教師只有真正的關愛幼兒,正確的看待幼兒的錯誤,以寬容的態度面對幼兒,幼兒才會懂得接受關愛,以同樣的愛去回報。教師要關愛每位幼兒,讓幼兒從內心深處獲得滿足,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拉近,將彼此之間的陌生感消除,真正意義上獲得幼兒的尊重和愛戴。因此,教師培養幼兒禮儀教育時,要夯實與幼兒的感情基礎。
(二)宣講禮儀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幼兒開展宣揚禮儀的課堂,教師可以通過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班級生活,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感受體會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教師通過班級生活讓幼兒們注意自己的儀態表現是否大方得體,行為舉止是否正確合理,正確的引導幼兒重視生活中的常用禮儀,逐漸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怎樣行走、怎樣與小朋友們友好的相處玩耍、怎樣與朋友們一起分享玩具和食物等等。教師在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時,要讓幼兒切身體會到禮儀在生活中處處都能得以體現,并且能夠從中體會到與人分享的樂趣。
(三)家校共育
因為父母是幼兒第一次并且是多次接觸的人,所以就有了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的說法。因此,父母要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以身作則。例如,當家長與幼兒在外鍛煉時,看到地上有別人扔下的垃圾,父母首先要為幼兒進行禮儀的引導,然后以身作則,邀請自己的孩子一同將垃圾撿起,扔到垃圾桶中。在幼兒完成后,要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促使幼兒今后將垃圾主動的放到垃圾桶和或是將他人隨地扔的垃圾撿起,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通過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關注幼兒的變化,并且及時的將幼兒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
(四)多種模式
教師在學前教育中實施禮儀教育時,可以采取多種模式對幼兒開展教育。兒歌模式,這樣的模式是幼兒喜愛的形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幼兒會專注的學習禮儀知識。表演模式,幼兒的模仿能力極強,表演的欲望也較為強烈。教師可以用幼兒的特點,將禮儀教育融入到表演的內容,讓幼兒進行表演。這樣的方式不僅將幼兒的表演欲望滿足,同時在無聲中培養了幼兒的禮儀。游戲模式,這是幼兒活動的最重要內容,將禮儀學習的內容融入到幼兒喜愛的游戲之中,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論:禮儀教育將會伴隨著幼兒的終生,是一個長期細致的教育工作,教師要制定長期的培養目標。培養幼兒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努力,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同步配合,更重要的是要讓幼兒在實踐性活動中真正意義上感受禮儀,強化自身道德修養。禮儀教育對于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使幼兒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還為幼兒人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晶,常亮.學前教育中的禮儀教學[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2):206-207.
[2]張曉艷.禮儀教育在學前教育專業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究[J/OL].北方文學(旬),2017(04):210[2019-01-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58.I.20170516.0917.286.html.
[3]牛鮮新.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學周刊,2016(17):216-217.